蓝山县政协:赋能农文旅融合,古戏台奏响新乐章

  “锵锵锵 ——” 铜锣声穿透暮色,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黄氏宗祠的古戏台灯光骤然亮起。近日,身着戏服的演员踩着鼓点登场,一声高亢的唱腔清晰地传至每一个角落。这座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木质戏台,正在县政协的助推下,从沉寂的文物变为农文旅融合的鲜活载体。

  虎溪村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2019年入选为中国文化名村,其核心建筑黄氏宗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由前厅、古戏台、中堂、罩厅、后厅五部分组成,戏台上的麒麟漏雕与飞禽浮雕历经风雨仍栩栩如生。但如何让文物 “活起来”,曾是村民与干部的心头难题。

  今年来蓝山县政协将虎溪村农文旅融合纳入 “文化振兴乡村” 重点课题,牵头搭建 “政协统筹 + 部门联动 + 村民参与” 的发展平台。开头出现的一幕正是县政协联合文化馆组织的 “送戏下乡” 活动在古戏台拉开了帷幕。这并非个例 —— 政协委员在多次实地调研后,推动建立 “古戏台文化季” 机制,将非遗展演、公益电影、民俗活动等纳入日常安排,仅今年就开展各类活动 12 场,吸引周边群众及游客超2万余人。

  同时为了让虎溪古村落文化向外推广,县政协组织文联与摄影家协会的委员们积极开展 “古村光影计划”,深入虎溪村采风,精美的图片再配上深动的文字,让古村变得更加神秘而美丽,一些作品在媒体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间接带动了游客量的增长。

  暮色渐浓,古戏台的灯光与月塘倒影交相辉映。蓝山县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 “委员工作室 + 古村保护” 模式深化履职,让虎溪村的古戏台不仅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 “聚光灯”。当传统文化遇见政协智慧,这座千年古村正奏响农文旅融合的新乐章。

作者:杨锦芳 唐竹元    编辑:陈律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