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诗意河山岩

有一首诗总在我的脑中萦绕,有一份清凉总在我的心中流淌,那份诗意与清凉传递着人类古老的信息,诠释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安抚着一颗躁动的心灵。透过她,也让我想起另一句话:生活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这份烟火与诗意就来源于湖南新田的传统村落----河山岩,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古村落,总让人想轻轻地走近她,满怀深情地感受她。

河山岩村地处新田县金盆镇西南部,依山傍水,南与宁远交界。祖先们最初来这里建村,是因为要谋生计,当时,她的名字叫鸭婆岩。据族谱记载,早先住在隔壁宁远的开村基祖太应公偶然发现这里水草肥美,就在这里放养鸭子,以养鸭为生这里泉水甘甜、水草丰美,鱼虾能够大量生长,在这里放养的鸭子不仅长得快,肉质鲜美,母鸭子还能在早上和晚上生一个鸭蛋, “一鸭双蛋”的传说就是来源于河山岩村,这是非常罕见的。当时,这里还没有名字,就是因为养鸭养得好而远近闻名,加上当时这里还没有建房开村,养鸭的开村基祖就住在山上的岩洞里,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鸭婆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放养的鸭子能够一天生两个蛋,在这里居住的村民也是繁衍迅速,且好生双胞胎,目前村内共有360多户,人口1400多,开村180多年来的双胞胎就有80对,仅90后的双胞胎就有12对。河山岩村也是著名的长寿村,出了很多百岁老人,自开村以来,年龄最高的骆遒公有116岁,骆友风老人114岁,2020年离世。

透过历史的迷雾,现在我们知道,经检测,新田境内土壤富含硒,水含锶,河山岩的地下水锶含量适中,水质更优更純,人们才会长寿且好生双胞胎。用这里的水做出来的醋水豆腐,用新鲜的茶油一炸,色泽嫩黄、香甜脆糯,百吃不厌,河山岩醋水豆腐也是美名远播

河山岩古村坐落在大树参天的后龙山下,三面青山,前临田洞,像端坐在一把太师椅中,村中溪水环绕村落左侧有两眼、右侧有一眼共三眼泉水,奔涌而出,经年不息,所以,河山岩村又名“河三岩”。奇特的是,左侧的两眼泉水一热一冷,流经村口汇合,并被砌渠引入村中,使得整个村落房前屋后溪水环绕,循环、利用之后,在村前汇入村侧主溪灌溉田地。

村前耕田一丘丘,连片延伸至宁远境内,河山岩人祖祖辈辈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忙碌着。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冬藏,摆弄五谷,饲养六畜,种桑织布,浆洗缝补,养儿育女。人间烟火气,最暖百姓心!由于水域条件好,旱涝保收,再加上地处县域交界之处,农闲的时候可以做点小生意,祖先们挣下了偌大的家业,于是他们就重新规划,建设了新村---今天的传统村落河山岩村!

河山岩村于1833年建村,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在认定的58栋古民居中,大都保存完好的其中部分古民居一直在古村的布局呈四横七纵的格局,整齐规划呈井字形村中小巷全部用打磨平整的青石就,人来人往,风雨浸润,有些石板已磨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总让人想赤脚走上去,感受那份清凉与细腻。每栋古民居都是沟渠环绕,人把村旁的泉水砌明渠入,左右贯通,上下首尾相连,泉水贯通全村,有几处砌成井形,布有台阶,用于日常洗洗刷刷夏天的时候,村子里非常凉爽,泉水悠悠,凉风习习,火烧六月都不用纳扇。在民居中,除了明渠,每户天井处还连接着暗渠,明渠用于引水和洗涤,暗渠用于排污和过水,互不牵连整个古村落的建筑就像是镶嵌在流动棋盘上的点点明珠,真真是“溪沿墙边走,门朝水上开”

椅在门边,看清泉在沟渠里缓缓流过,丝草在水中招摇,鱼虾在丝草间游荡,寻寻觅觅。有兴致,就伸手捞一把水草和鱼虾吧!走进河山岩古村,走在平滑干净的石板路上,仿佛使人进入了时光隧道,一幅田园生活的画卷就会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那里有村妇坐在门槛上纳鞋绣花话家常,顽童在沟边戏水捞虾打混战,人们劳作时的吆喝声,嘎嘎的鸭叫声、汪汪的犬吠声、公鸡的打鸣声、母鸡的咕咕声、耕牛的阿哞声,还有山上的鸟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闭上眼睛,吸着鼻子嗅一嗅,还能闻到轻风从村边送来的各种各样的花香!在这幅画卷里,感受农耕文明时期辛勤与劳作、自然而恬淡的生活气息。

河山岩古村的房屋设计以三合院式的天井屋为主,内向开敞,外墙封闭,相互毗邻,整体呼应。有较高的院墙和封火墙,每个院落设有正房(堂屋)、后堂、罩房、天井和阁楼,占地面积一般为120平米左右,有的院落两侧还有附院,附院用于圈养家禽家畜。所有院落都是檐牙高啄,窗格雕花,青石方墩垒脚,青砖白灰砌墙,檐廊衍接,布局规整,整体效果安全、美观、舒适。

他们善用深、浅浮雕等雕刻艺术塑造的人物山川、花鸟虫鱼,来点缀装饰建筑与院落。河山岩古村落除传统的窗格雕花之外,最具特色的是石刻。河山岩村的古建筑都是用条石铺底,每栋房屋的门槛和转角多用很宽的条石建成,房屋四角都有一米见方打磨精致的转角石,特别是大门口的转角石,底部打磨平滑,头部饰有花鸟虫鱼、人物景致各种图画的雕刻门墩和门角石上,有的阳刻着“包公断案”、“韩信点兵”等人物故事,有的则是“松鹤延年”、“招财进宝”等吉祥图案。有副堂内转角的雕刻上,刻有福禄寿喜十二生肖图案,栩栩如生,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家转角石上的雕刻着一对天平秤,寓意很是深远,意味着当时的人们非常讲诚信,并以此教导子孙,无论是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买卖一定要守信用,诚实守信的日子才会长长久久,兴旺发达。

岁月流转,心怀美好!河山岩古村诗意盎然,家家户户的门头、窗额上都饰楹联,现存39副,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如“留客纵谈家国事,飞觞难尽主宾情”、“地辟三弓聊与后昆成小筑,庭拓半亩够留大雅下高车”、“风月助清谈得意时忘乎象外,烟鱼为草稻惠心处及在同中”“楼还水月风盈座,座盈风月水还楼”意寓爱家爱生活,怡然自得,好不畅快。再如“门无凡客到,室有卧龙吟”,“飞羽觞而醉月,开琼筵以坐花”,主人好客之情跃然纸上;“勇冠三军宏开甲第,名高四杰肇启文明”,寄予效法先贤、传承家风的夙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与村景,相得益彰。房屋窗额也有题字,如“近水”、“得月”,画龙点睛;有一牛圈房窗额题字“歌盈止”,提示路人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打扰伏圈歇息的耕牛,崇尚农耕、悯牛之情可见一斑;还有一处窗额竟题有洋文“ peace”、“victory ”,身处乡野,眼观世界!窗头和檐角都描有人物花鸟、四季风景等彩绘,题写诗词,如“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不恋功名避世尘,泉边林下自冶情。野花结子知春去,溪边蓬芽识岁更”、“闲来待事步从容,岁却冬窗日以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们把烟火生活过成了诗意境界!

在古东面的进出口处,也是在村旁两眼泉水的交汇处,架着一块长长宽宽乳白色大石板,是用来搭桥过路的,有意思的是石板上有一个“三寸金莲”的脚印,这个“三寸金莲”的刻石印,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知道,河山岩村位于嘉禾、宁远、蓝山、新田四县的交界处,早先的时候,祖公老子因为养鸭而出名,建村以后,因为地理的优势,又善于做一些小生意,慢慢地变得家境殷实,这里也变得非常繁荣,当时就有“小台湾”之称。家境殷实的河山岩人开始重视后代繁衍,这个“三寸金莲”的脚印,就是他们注重子嗣绵延的真实写照。

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女孩儿出生从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缠足,用长布条层层叠叠牢牢裹住,限制足部的生长,让它长成期望中的“三寸金莲”。有着“三寸金莲”的女孩儿走路会很艰难,也会很慢,有袅袅婷婷之态,一般不会下地劳作,坐在绣楼里绣花、做女红,有条件的还会识字,所谓知书识礼、巧手如飞。所以,也只有大户人家的女孩儿才有条件缠足,一般人家的女孩儿也只能任其生长,成为“大脚婆”。因此,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寸金莲”便成了大家闺秀的代名词。

河山岩村刻印着“三寸金莲”的石板路,是当年进出村子的必经之地,聚进来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都必须把脚伸过来比一比,如果尺寸正好,说明她就是一个大家闺秀,会得到更多的爱戴。试想一下,那些凤冠霞帔的新娘子,披着红盖头,在旁人的掺扶下,微微颤颤地走向那个足印,心情会如何呢?紧张、害怕、害羞、期待?小鹿乱撞般的心,都会带着美好的期盼,从这里出发走向新的生活!

今天,“三寸金莲”的传统习俗,早已作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三寸金莲”的足印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却时刻警醒着世人:关心女性、关爱女性健康!女同胞们也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自强自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你,如果来到了湖南新田,在感受“婀娜硒锶,南有新田”、感受新田的美景、美食的同时,不要忘了去感受一下新田的传统村落——烟火诗意的河山岩!

作者:社科文艺组 蒋唯恒    编辑:刘国芬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