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三岩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金盆镇,古村落历史悠久,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清代风貌古建筑,2013年9月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河三岩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是骆氏族人的聚居地,为单一氏族组成的村落。因一溪之水出自后龙山三个岩洞而得名。该村地处丘陵田洞间,村庄的布局与街巷走势既顺应地势,又合理引导朝向,构成山可挡风、水可灌溉、田可耕植的自然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河三岩村现存传统民居58栋,以排屋及合院式二层建筑为主,呈七纵四横分布,街巷格局完整,青石方礅垒屋脚,青砖黛瓦马头墙,双坡屋顶人字型,具有湘南古民居的典型特征。每个院落有天井、照墙、堂屋、厢房,内向开敞,外墙封闭,相互毗邻,整体呼应,显示旧时宗族文化的遗存。每栋房屋外墙线条笔直,堂屋里的天井采光通风良好,缕缕阳光,丝丝飘洒,照亮整座院落。房与房之间的小巷铺设着齐整的花纹条石,历经百年风雨浸润,石板油光锃亮,仿佛精心打磨过的“鸡血石”。房屋大门均选用上好条石作门墩、门槛,门头上多有彩塑的神仙人物、吉祥花鸟等图案,正面饰以精美镂空的门楣和门簪,两边书有诗情画意般的楹联,如“留客纵谈家国事,飞觞难尽主宾情”、“地辟三弓聊与后昆成小筑,庭拓半亩够留大雅下高车”、“风月助清谈得意时忘乎象外,烟鱼为草稻惠心处及在同中”等,其中一栋房屋还有一副回头联:“楼还水月风盈座,座盈风月水还楼”,用词引经据典,意味深远绵长。再如,“门无凡客到,室有卧龙吟”,“飞羽觞而醉月,开琼筵以坐花”,主人好客之情跃然纸上;“勇冠三军宏开甲第,名高四杰肇启文明”,寄予效法先贤、传承家风的夙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借用古诗绘景写意,让人心旷神怡。房屋窗额也有题字,如小水池边有两个窗额分别题写“近水”、“得月”,写景喻意,画龙点睛;有一牛圈房窗额题字“歌盈止”,提示路人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打扰伏圈歇息的耕牛,崇尚农耕、悯牛之情由此可见一斑;还有一处窗额竟题有洋文“ peace”、“victory ”,这在那个朝代的穷乡僻壤可能绝无仅有。门墩和门角石上,有的阳刻着“包公断案”、“韩信点兵”等人物故事,有的则是“松鹤延年”、“招财进宝”等吉祥图案。窗户则采用上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方法工艺,塑造出山川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窗头和檐角都描有人物花鸟、四季风景等彩绘,有的题写诗词,至今清晰可辨,如“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不恋功名避世尘,泉边林下自冶情。野花结子知春去,溪边蓬芽识岁更”、“闲来待事步从容,岁却冬窗日以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河三岩骆氏先祖在开基立村时,与道路房屋同步设计了贯通全村的排水沟,几近巷道的三分之一。来自后龙山土地岩、和尚岩、桥头岩的三股泉水,依势沿沟环流房前屋后,在石板路下潺潺作响,如流银般悄然窜出巷脚,汇入村前小河。遇上连续干旱,村中也保有源源不断水流;即使天降暴雨,路面积水也能很快排泄到水沟中去。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则全部流入暗沟,村巷不见浊水,不闻臭味。一年四季,村民足不出户可在自家屋檐下涮锅洗菜、浣纱捣衣,颇有一种“溪自墙边淌,门朝水上开”的意境。炎炎夏日,巷口风起,人们躺在门前的竹椅上,纳凉消暑,好不惬意。隆冬时节,巷道轻雾氤氲,经久不散,给古村落平添几分空灵神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考察后,认为:河三岩村先民们把排水系统做到了极致,整个村落的排水沟前后左右贯通,上下首尾相连,流水畅通无阻。这在众多古村落中可谓首屈一指,足见当年建造者的匠心独具。
河三岩人崇尚礼教,循规蹈矩,从其族人婚配可见端倪:在村口小溪上有一座石板桥,桥面石板阴刻着一对“三寸金莲”脚印模。据传说,古时候凡是嫁入该村的女子,进村时要在此量一量双脚,符合“三寸金莲”标准方可迎娶,否则将被男方退婚。同样,本村女姑出嫁外村,也要经过石板验足这一关。
(“三寸金莲”脚印模)
河三岩村落古朴,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该村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视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传统村落独有的优势,续写着河三岩的新传奇。
(徐银飞 收集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罗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