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院士”第一人——谢义炳

(谢义炳院士)

谢义炳(1917年4月3日—1995年8月24日),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气象教育家。中国现代天气学和大气环流学奠基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更名为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组成员兼大气科学组组长是迄今为止新田籍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书香英才

谢义炳出生于新田县城北门一书香门第。父亲谢厚藩是清末秀才,青年时就读上海南洋公学,获湖南省第一届公费留学英国,国后历任湖南省高等工业学校、东北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兼广西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兄长谢义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谢义炳从小跟随父亲在家乡念私塾,在湖南衡阳、长沙和上海等地小学,又听从父亲的安排,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扬州中学念初中、高中1935年夏,谢义炳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

“七七事变”发生后,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昆明,与北大、南开等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秋谢义炳到达西联大复学,专攻气象学1940年毕业后,任贵州气象所观测员。1941年,谢义炳进入当时迁到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4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任中央气象局技士,从事地方台站的业务指导工作。1945年美国制定战时科技人员培训计划并提供经费一年,谢义炳考取赴芝加哥大学学习,并在美国气象局中期天气预报科实习,期满时获得芝加哥大学奖学金,留美继续深造1949年以论文《北美冷涡的选例分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谢义炳虽然身在异国,但时刻关心祖国发生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留美科协的组织下,他响应周恩来总理欢迎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工作的号召,婉辞师友的挽留,克服种种困难偕同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妻子,1950年9月,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即任清华大学气象系副教授。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升任教授,后被任命为物理系副主任并主持气象专业的工作。1959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系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

精研不倦

现代气象学有两次大飞跃,一个是挪威学派,根据环流理论建立了气旋运动模型另一个是芝加哥学派,建立了风和气压的适应理论。谢义炳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东方气象学派,为发展中国气象学事业竭尽全力。1954年,他放弃了自己所熟悉的中高纬度冷涡运动规律研究,接受中央气象局的《中国夏季降水问题研究》课题,对影响中国的降水系统,包括冷锋、低涡、暖锋、梅雨和季风等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这是他的东方气象学派的雏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上世纪50-60年代,他在大气环流结构分析、低纬度气象学和中长期天气分析预报研究中,提出了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急流等概念;大多数台风发生在热带辐合带;台风生成的切变不稳定性理论等这是大气环流方面研究的突破70年代末,提出了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总模式;提出了湿斜压大气概念和系统理论。80年代以来,鉴定了传统的斜压行星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重新提出了时间不稳定性判据。谢义炳的科研成果,对我国天气分析预报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大气环流基本理论。尤其湿斜压概念及其系统理论和推广应用在天气预报中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了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于谢义炳在气象学方面的贡献,1982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1988年荣获芬兰的帕尔门国际奖。

桃李满园

谢义炳除了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外,在气象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他回国时可以从事气象学研究或气象预报方面的工作,但他认为只有培养出新一代的气象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地发展祖国的气象学事业,因此选择了教育岗位。当时国内没有合适的气象学教材,国外也不多,他从整理、选择原始文献入手,先后讲授了天气学、中长期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等课程,并为这些课程编写了讲义。1959年正式出版《天气学基础》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带有中国特色的天气学教材。

谢义炳从教50年,酷爱学生,珍惜人才。他深信“学无止境”“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他严格要求学生从实际天气分析出发,遵循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所得结论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他鼓励学生创新,不必囿于已有的科学观念,包括他自己提出的观念。有所发现就要坚持,不怕与当时盛行的观念相左。他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术作风。他亲自指导、修改学生的天气分析,与学生反复讨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求实、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在他的指导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气象学工作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力量。他的学生中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司局级气象业务和行政干部,其中有的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或优秀的共产党员。

德学双馨

谢义炳深受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一介布衣”为荣,“天下为公”的感情浓厚。民族自尊心强烈认为“如果一味跟在洋人后边,只求缩小差距,不是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质”,“只要是真正有特色的,也必定就是世界第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他不迷信权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同时积极对外进行科技与人员的友好交流推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到国外学习深造。

谢义炳信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格言,生活极为简朴。但他帮助贫困学生却从不吝啬,舍得破费。他的学生曾庆存大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打算放弃去苏联留学的机会,以便直接工作,减轻父母亲的负担。谢义炳得知后,慷慨解囊,按期给曾庆存父母寄钱,使曾庆存放下心理包袱,踏上了留学之途。而当时,他的兄长已过世,既要供养母亲,又要负担自己女儿和侄儿、侄女三个大学生上学,经济压力已经很重。后来,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曾庆存感概说,恩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待学生如亲子,既关心其志向学业,又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爱生之情胜如父母。

谢义炳早年就想设立一个奖学金,帮助贫困学子。他去世后,家人1996年将所有积蓄捐献北大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谢义炳奖励基金,促进中国的气象教育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他的遗愿。

(徐银飞  收集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罗钾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