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镇厦源村桅杆石)
桅子(又名桅杆石),即旗杆石、旗杆夹,也叫“功名石”,是我国古代功名的象征。古时候,倘若有人考取了功名,族人不仅要在厅堂上高悬“金榜题名”的牌匾,还要精选石料,在村口、屋门前、祠堂外或祖坟旁竖立一对旗杆石,石上再竖一面旗帜,以彰显身份,显赫门庭,激励后人。一个地方的旗杆石多,说明这个地方文风鼎盛,人杰地灵。
据考证,竖旗杆的风俗始于明朝末年,在清代最为盛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留存的旗杆石,基本上都是清代的。这一习俗的形成起源于福建、广东等客家人集居的地方,旗杆材质通常选自花岗岩或大理石条石,规格大小则依据登科功名高低而定。清代,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立旗杆石。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每根旗杆之上还要套四方斗或六方斗,而且套斗的数量很有规矩,如果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就可以套两个斗,称为“双斗桅杆”,民间说法是: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贡生则没有斗。旗杆石的石柱和底座上,一般雕刻有祥云、盘龙、翔凤等吉祥图案,寓意前程似锦,飞黄腾达。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竖立石旗杆时,家族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吹打鸣炮,烧香祭祖,村众也要敲锣打鼓前来祝贺。能在家门口竖上旗杆石,是家族的无上荣光,那些走上科举道路的人,无不渴望金榜题名后在家族的祠堂门前竖立一对石旗杆,上面铭刻着自己的登科功名,供人景仰,传芳百世。
由于地方语言上的差异,客家人把旗杆石叫做石桅杆,四川人也叫石桅杆,江浙一带则称为石楣杆。中国有句古话说光耀门楣,此楣即为此物,即所谓“男建功名树楣杆,女守贞节立牌坊”。也有的考生家族为讨个好兆头,会在临考前先在自家庭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待到揭榜之时,考中人家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则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这就是“倒楣”一词的来历。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通常把“倒楣”写作“倒霉”,其实是对历史典故的误读。
新田人把旗杆石称作桅子,也叫桅杆石。一般立于村口、门楼当眼处,桅子高约150厘米,宽约40厘米,厚15厘米左右,两块石柱左右对称,中间留有30厘米夹缝。石柱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还凿有用来固定旗杆的方形或圆形孔。旗杆选用约大于1尺口径的杉木,高度达五六米至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旗帜飘舞,颇显气势。后来,因主人衣锦还乡时常在条石孔里拴马,所以又把桅子叫做“拴马礅”。
历史上,新田各地有多少桅子已无从查考,现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桅子遗迹约40余处,分布于36个村。最多的是石羊镇长亭村、三井镇石塘坪,各有8对桅子,骆铭孙、乐大晚、社园坊、马步岭、兰溪、陈继等村,也遗存2对以上。其中,最早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酉科拔贡骆以宾、宣德二年(1427)岁进士骆昇所竖桅子(均在金盆镇骆铭孙村),其余均为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所立,登科功名以岁进士、恩进士和贡生居多,还有翰林院待诏、外翰林、修职郎衔、县正堂等,有个别村的桅子无树贡人名。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桅子上铭刻的字迹大多已经模糊,只能依稀辨出登科功名、年代字样,或凭借深深浅浅的刻痕去猜想上面镌刻的图案。
桅子(桅杆石)是古代新田举人的“学位证书”和“荣誉证书”。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过去那高耸的旗杆早已烟消云散,留下的这些桅子、石夹板,见证了古代新田曾经的人文辉煌,其款式信息可以作为地方史料的补充。对此类文物遗迹加以保护,也可以为地方历史保留更多的“痕迹”。
(徐银飞 收集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罗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