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炉:新田古代先民尊儒崇文的“活化石”

(金盆镇骆铭孙村惜字塔)

古代,读书识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荆楚南蛮地区。那时的人们敬仰文字和有文化的人,写有文字的纸张甚是珍爱,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随便践踏丢弃,必须用火焚化将之送达天界于是,惜字炉便应运而生。

惜字炉,又叫惜字塔、敬惜炉、字纸炉、圣迹亭、敬圣亭、焚字库。顾名思义,惜字炉实质是对文字的珍惜。这种敬惜字纸习俗,源于古人“字乃神传圣授”之思想,更因为文字能够使人知古识今,其功用于世甚大所以必须加以敬惜。惜字风俗始于之际,盛行于明清,多见于南方。民国以后逐渐衰弱,到19世纪50年代末基本消失。清初惜字之风还流传至日本、东南亚等地。

在新田,史料记载,自清嘉道以降,此风特盛。古人以惜字为积善中大功课,功名之得失,子孙之贤愚,禄寿之增减,多由乎此。是以各族姓创立惜字会,广募善缘,相继创砌惜字炉。上至绅衿,下至黎庶,莫不竭诚尽慎,珍重字纸,挽世颓风。”清嘉庆至光绪年间,全县较大的几乎都了惜字炉,多树立于祠堂、门楼前或水口通道上,用以焚烧废旧字纸,标榜村民尊儒崇,同时也可以镇邪恶、把风水。

这些惜字炉建筑风格大体相同,形态各异,主要为宝塔石结构基部四方形六角形,内中空,大小不一,一至三层不等,一般高2至6米左右。方座或莲花形状,各层塔檐较短,檐角微翘,顶置宝瓶饰底层塔身正反面均有拱形小,为焚纸入口和出烟口,上方刻有“惜字炉”字塔身上还有浮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诗词对联石刻或嵌有序言、捐资、石碑刻年月等惜字炉整体均由精雕细磨的大小青石块组合砌成,集精美图案、诗词文字、精湛工艺于一体,堪为一件小巧玲珑的石雕艺术精品。尤其塔身上所刻对联,或敬重或寄寓或劝化,炉火纯青候,文章入化时”、“鼎炉焚字纸,牛斗灿文光”、“字经仙羽化,烟篆彩云鲜”、“独抱经纶富,长留翰墨香”、“光华临日月,笔墨化云烟”、“镕经铸史,毓秀钟灵”、“字字重珍珠,人人惩亵渎”等,联语精彩,意蕴深厚,足见古时新田人及儒家子弟爱惜字纸之不一般,更使惜字炉散发着浓浓的文气。只可惜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生产建设和人为破坏,这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被拆除和损毁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今尚存“惜字炉”约40余

如今,虽然这些散布县境的惜字炉熄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了燃烧后的余温,也没有了字纸羽化后的灰烬,但作为新田古代先民崇拜文字尊儒重教的“活化石”,其风采依旧。那高高的塔身和一方小炉孔,透出的是先辈对中华文明的无比敬仰和尊崇,也让后人感受到对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神圣职责和无上荣光。

(徐银飞 收集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罗钾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