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是一个湘南山区小县,境内山地纵横,丘岗交错。在绵延起伏的西南山岭上,分布着10余座石头城堡遗迹,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大冠岭一带的大冠堡、新宅岭堡、大愁堡、大利堡、灵霄堡、龙秀堡,以及武当山附近的龙潭堡、永安堡、石古寨堡、飞龙堡。当中又以大冠堡为中心,周边各城堡呈拱卫之势,与之遥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古堡群。
大冠堡位于新田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大冠岭顶峰,海拔685米。据湖南省文物专家考证,这是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堡遗址。古堡大致成圆形,依山就势而建,覆盖整个山头,登临堡顶,极目远眺,四野风光,尽收眼底。城堡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米,厚约1.8米,周长346米,总面积6969平方米。古堡在东面、西面、北面开有三道城门,唯独南面没有开门。北面有井一口,常年不枯,四季长流。古堡北面和南面城墙转角处有岗亭建筑遗迹,城堡内共有房屋建筑遗址17处,房屋基脚皆为长方形条石,房屋规划布局清晰可辨。整个城堡为手工凿平的青条石砌成,小的几百公斤,大的达2吨左右。条石间用石灰、糯米饭、桐油三合膏粘合,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坚固结实。虽然所耗石料极多,而城堡内石山均保持原始风貌,说明建筑时没有就地取材,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大可想而知。从古堡现存遗址看,整个建筑的方位布局似乎暗合阴阳五行玄机,或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涵义。
新宅岭堡位于大冠堡东面2公里处的新宅岭村后山上,其外观和建筑风格与大冠堡相似,面积约3000平米。堡内有房屋遗址3处,山泉水井1处,仅留一条石板小道连通外界。大愁堡位于大冠岭以东7公里的石古湾村大愁山,用三四百斤方条石或长条石砌就,面积约3000平米,有两条门,高约1.5米、宽约3米,堡内有房屋、猪牛舍遗迹及一口四季活水井。
大冠堡北面5公里处也有两座古堡,一是大利村鸡婆寨岭上的大利堡,用大青条石砌成,有两条石门,围墙高约3米,面积约1800平米;二是马前岭村后山上的灵霄堡,一条石径小道从村里直通堡顶,青石墙围绕山顶,现存墙高2-3米,宽1.5米,长1000余米,东西向各开一道石门,内有房屋遗址20余间,以及陶瓷碎片、生活用具,还有一口水井和一个容积600-700方的蓄水塘。
大冠堡南面3公里处的龙家大院南侧后山上有一座龙秀堡,规模面积、建筑格局与大冠堡相当,但完整度不如大冠堡。再往南8公里的龙潭村后山腰上亦有一古堡--龙潭堡,依山势而建,两边高、中间低,呈“V”字形,在平坦处用青石垒墙,借助陡峭山崖作屏障自成独特体系,面积约4000平米。堡内怪石嶙峋,林木葱郁,稍平地段有房屋遗迹4间,大房间约100平米,小房间约40平米。堡顶有一瞭望台,山门朝西开,一条石板小道蜿蜒山间,连通里外。
永安堡位于龙潭村以南4公里处的厦源村后石山上,面积约3500平米,墙体用青条石护砌,宽约1米,内有房屋、水池遗迹,仅有一条进出通道,入口处有一块1米见方的“永安堡捐款碑”,上刻捐款名录、金额及“清咸丰九年”字样,这是现今发现唯一留存碑刻文字的古堡。
石古寨堡、飞龙堡分别建在与下源村隔洞相望的石古寨村后山和武当山飞龙峰顶,面积均不足1000平米,除了坚固的寨墙、山门和陡峭崖壁,堡内未见房屋遗迹和水源。
据考证,这些古堡均为明代建筑,雄踞山顶,居高临下,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新田自古属南蛮之地,不通舟楫,人烟稀少,明崇祯十二年(1639)才设立县治,直到解放以前,依旧地处偏远,封闭落后。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崇山深处,出现如此工程浩大的古堡群,绝非当时平民百姓之力所能为。古堡主人是谁、有何功用,目前暂未见史书和碑刻记载。对此,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提出“明建文帝避难说”、“军事戍守说”、“防御匪患说”、“乡游驿站说”等不同观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古堡群应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物质遗存,结合当地陆续发现的其他文物遗迹,有可能系明建文帝避难之所。
新田“大冠堡”“武当山”古堡群,等待着进一步发掘论证,向世人揭开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
(徐银飞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罗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