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县这片孕育了1.2万年稻作文明的土地上,“铁牛”正逐渐取代耕牛,往来穿梭于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新主角。近年来,道县政协聚焦农业机械化瓶颈,以委员提案为抓手,联动职能部门精准破局,让“天下稻源”在机械化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
“以前是‘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现在机耕道修到了田埂边,收割机直接开到稻穗旁!”寿雁镇种粮大户李建国的感慨,道出了道县农田基础设施的蝶变。
此前,道县丘陵山地占比大,田块零散、机耕道缺失,农机“下田难”成了老大难。县政协委员唐萍在大会发言中直指“农路短板”,建议将机耕道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规划。这一提案迅速推动职能部门行动:通过“向上争、财政扶、社会投”多元筹资,按20年不落后标准推进机耕道建设,同步开展“小田改大田”,让零散地块连成片。如今,全县已建成标准化机耕道120余公里,2.3万亩“巴掌田”变身“连片田”,农机通行率提升至80%以上,“有机难用”的尴尬一去不返。
“坡地种稻,大型农机‘转不开’,小型农机‘没力气’咋办?”针对道县复杂地形,政协委员呼吁聚焦“适地农机”研发。这一建议催生了“定制化”解决方案:县农机事务中心联合“田牧之家”等本土企业,定向研发适应2-25度坡地的小型智能农机,配备爬坡制动、横向姿势自适应系统,让“小个子”农机在坡田上“健步如飞”。同时,叠加国家补贴与县级累加政策,农户购机量大幅提升。今年已推广各类适配农机4500余台套,其中105台高速插抛秧机让机插效率提升3倍,水稻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5%。
“以前看着无人机发懵,现在能熟练操作它给200亩稻田打药!”65岁的种植户陈春娥在培训后成了“新农人”。这背后,是政协推动的“硬核培训”计划。针对“农人难请、操作难会”问题,县政协督促相关部门联动永州工贸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今年来,全县开展机插机抛、无人机植保等培训25场,720余名农户变身“农机能手”。谷王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现在操作员里有了不少‘女将’‘老将’,服务面积从2万亩扩到3.5万亩,效率翻了番!”
“土地不流转,农机跑断腿也难赚钱。”唐萍委员关于“破解土地流转困局”的建议,推动了“谁种谁得补贴”政策落地。通过宣传引导、规范合同,全县土地流转率从35%提升至52%,涌现出50亩以上连片种植大户186户。在此基础上,40家农机合作社抱团发展,提供“耕、种、管、收、烘”全链条服务。在稻之源米业的烘干中心,63台谷物烘干机满负荷运转,让稻谷“从田间到仓间”不落地,每吨减损达15公斤。
如今,道县的广袤田野间,智能农机穿梭不息,老稻区正书写新故事。县政协主席刘忠华表示:“县政协将持续紧盯农机化‘最后一公里’,让‘天下稻源’这块古老的土地在机械化赋能下,结出更丰实的果实、更丰厚的稻谷!”
作者:胡首攀 编辑:何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