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
社情民意分类: |
|
第一反映人: |
联名反映人: |
联系人: |
|
联系人电话: |
|
联系人传真: |
|
是否全国政协采编: |
|
发布地区: |
据常宁市政协委员、柏坊镇政协联工委主任雷爱平反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里买房成了“城里人”,而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干部也进了城。村干部不住在村,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落实,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和其它基本工作也没人组织实施,工作陷入停摆或瘫痪状态。可想而知,老百姓还指望村干部带领大家致富吗。任其下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村干部“离村”现象复杂,原因主要有如下。
(一)选举政策导向使然。村两委干部换届推荐时,一般政策导向要求推荐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侯选名单。但一些地方片面强调“能人”治村。大量“能人”担任村干部,甚至有些在外发展的“能人”也被邀请回到村里任职。然而这些能人往往在城里已买了房,在外面有了自己的事业。因此,这些人就本来不住在村里,平常主要忙于在外面跑自己的业务。对于村里的事务,他们往往有心无力,把村里的工作当作“副业”,只能做到偶尔到村里开开会或电话安排一下工作。
(二)经济待遇较低使然。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村干部待遇太低。因此,在那里的村干部看来,光靠几百元钱工资肯定无法维持生活,最实惠的还是自己找点事做。为了改善家庭经济,在大多数人都已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部分村的村干部也按捺不住,纷纷出去挣票子,而很少有时间再顾及到村里工作。
(三)农村改革后遗症使然。在1990年代至税费改革以前,因为还能收取部分村提留,因此村里也就还能有一些集体资源。而伴随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缺失收费的权利后,除少数资源型村庄外,大部分农村均是“空壳村”。空壳村的背景下,村干部即使想积极作为也无法作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有点转移支付,但也只够村干部的工资开支,有的连日常办公经费都不够。像这种类型的村子,在没有集体经济且待遇继续很差的条件下,一些能力强的村干部都选择外出抓经济,使得村干部很难留住在村里。
(四)城镇化过程使然。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扩镇过程中一些村子离城镇越来越近,很多农民逐渐往城镇转移,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村两委干部。
(五)城市生活吸引使然。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和乡村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突出,有的村干部经济上更加宽裕了,向往城市里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毕竟城市有宽广的道路、快捷的消费,特别是具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便利的就医条件,等等,这些都足以吸引村干部“离村”。
二、主要危害
当前,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面临各项任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等。村干部不住在村里或长时间不往村里去,其最直接的是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影响了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对农村地区突发事态的及时掌控,更不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在农民群众中形成盲点。如网上热议的《村主任不在村里,公章留给父母保管使用》,反映的是江西上饶市广丰县一村主任在外省包工程,长期不在家,老百姓有事要找他,见不到人,由父母代替管理公章,群众意见相当大。党和政府一直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然而,如果任由村干部“离村”现象蔓延,一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动就失去了有力的载体,甚至会因为找不到加强的“对象”而面临“空对空”的尴尬境地,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了“空巢”,个别农村基层组织在村中只剩一块“牌子”而已,影响到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三、意见建议
(一)调整村两委换届选举候选人条件。要强调“能人”治村的同时,要把“村干部必须经常居住在村里”作为一项参与村两委干部竞选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完善考勤制度,要强化村干部出勤考核,增强操作性,规定村干部每月在村天数。
(三)提高村干部待遇。进一步加大上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保障村干部报酬,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使村干部愿意留在村里,安心在村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