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长沙生态动物园动能促推融城片区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01-13 1

摘要:

关键词:

长沙生态动物园动能,融城片区产业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

发布单位:

发布地区:

湖南省省本级

激活长沙生态动物园动能促推融城片区产业发展

长沙市天心区政协

    动物园是城市有生命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活的博物馆。长沙市生态动物园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长沙动物园,是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城市动物园,依托老长沙动物园的历史底蕴和品牌效应,坐拥省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得益于近年来长沙“网红城市”的引流红利,生态动物园在全国吸纳了较为稳定的游客基数,在各类网络媒体上也自带流量,可以说,长沙生态动物园既是全国游客到访天心的重要理由,也是长沙游玩攻略的重要选项,更是湖南旅游宣传的重要名片。随着长株潭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动,“打造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加持,生态动物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融城片区落子在先、已臻成熟的知名生态休闲项目,如能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势必能在融城片区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多的龙头示范作用,体现出更大的战略价值,带动融城片区生态休闲、旅游、消费等产业发展,达到“一子活全局”的效果。为协助生态动物园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其自身潜能和产业带动作用,天心区政协组建调研小组,就“激活长沙生态动物园动能,推动融城片区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成果。

    一、长沙生态动物园发展现状

    一是硬件条件较为良好。生态动物园建有动物笼舍(场馆)38座,饲养珍稀动物136种1308余头(羽),占地面积1456.66亩,另有规划预留发展用地约1996亩,整体面积最高可达3500亩,在国内动物园行业中处于前列。二是技术底蕴十分深厚。自搬迁至暮云以来,生态动物园立足自身发展,苦练内功,在野生动物饲养、人工繁育、医治等领域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三是游客吸引力持续提升。“五一”假期,动物园作为收费景点,景区热度仅次于橘子洲、岳麓山两个免费景点。四是各个条线品牌背书。动物园是我省唯一一家由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许可人工繁育陆生、水生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专类动物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长沙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有利于争取上级支持。

    二、当前面临的困境

    虽然当前生态动物园在引流和营销上在长沙市各类旅游景观中占据领先,也创造过单日游客量超5万,年营收过亿的佳绩,但对标长沙生态动物园“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以及业内高品质动物园,其发展进程近年来较为缓慢,游客增量和带动作用逐步陷入瓶颈,仍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未理顺。当前生态动物园由长沙生态动物园管理处全权负责,是隶属长沙市林业局的事业单位。一是由于统一管理,运营、维护、管理各项事务权责界限不清晰,条线划分不够细致,工作交叉杂糅,且受到行政思维、行政程序的制约,造成了管理方式市场化水平不高、职业化管理人才缺失等问题,在应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决策上存在短板。二是由于其事业单位性质,动物园营收与支出均需通过财政保障,除了日常经费保障,在改善硬件设施和创新内容设计方面投入保障不足,大额资金使用也需通过财政审批。工作人员的事业编制使单位发展的红利无法在工作人员个人身上体现,发展内生动力不够。三是将政府管理职能与市场化的研发、运营职能剥离,管理处引入第三方资本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合作方式,在国内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板,造成第三方投资的意愿不够强烈。

    二、遗留问题难解决。一是当前科普区用地(180亩)原规划为动物园游客餐饮、住宿、科普研学等重要服务配套区域,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闲置,未曾办理工程联合验收手续,且存在有安全隐患。二是发展保障用地(1996亩)原为动物园二期开发建设的项目用地,后由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的出台,该用地大部分被划归绿心限开区和禁开区,收到绿心准入闲置,造成该用地长期闲置,至今未对该用地的后续规划建设进行决策和推动,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对动物园后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配套设施不完备。一是正门出入难。园区正门路段狭窄,门前芙蓉南路南往北辅路为两车道,还设置有人行道和公交车道,即使是无干扰行车期间也仅有一车道可正常使用,且由北往南走正门入园车辆依据现有交通组织,还需南行一公里至南湖路调头方可到达入园排队通道,不但无法顺畅入园,还经常造成车流拥堵。二是入园路线少。由于长株潭快速路未向动物园设置匝道,正门入园仅可从芙蓉南路两侧辅路(对侧通往地下车库),游客选择不多,路线资源储备不足。三是停车位紧缺。节假日动物园来园游客日均2万以上,约需停车位6000个,但当前动物园车位合计不到2000个,难以满足行车入园需求。四是缺乏指示标识。在芙蓉南路、长株潭快速路上未设置关于动物园的指示引导标识,芙蓉南路辅路由北往南地下车库入口没有明显的入口指引标识。城际铁路站虽直通动物园,但命名为“芙蓉南路站”,容易造成指示偏差。五是无障碍设施不足。正门处过街天桥没有无障碍通道和电梯,给老、弱、残、幼过街入园带来不便,不符合动物园面向全年龄段开放的标准及人性化服务的要求。

    四、消费环境打造不足。消费场景上,由于用地限制,动物园本身未对消费场景进行专门配套,而其周边业态整体相对落后,芙蓉南路沿线的部分小型、个体商业体,其用途和指向多为生活配套,其余地块为在建工地和住宅小区,与动物园主题和元素相符的消费场景严重不足,难以负荷来园游客除游玩之外的其他需求,导致游客只能选择一次性的打卡式参观,造成消费资源的浪费。包装宣传上,由于缺乏专业宣发团队,动物园的知晓度更多依赖于长沙旅游整体推介和游客口口相传,在专门推介和线上传播等方面缺乏以自身为主体的定制化内容,园区周边环境对动物主题体现度不够,无法让来往游客迅速置身动物园氛围,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扩张力。

    三、业内先进经验

    当前,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和常州中华恐龙园是国内主题休闲旅游园区的个中翘楚,为我们打造了动物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和示范模板,对于长沙生态动物园有很多有益启发。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项目,秉承“高投入、高回报”的“高举高打”投资战略,以高资金投入、高品质团队、高水准打造将动物园建设为引流的“门面担当”,着力推动内容创新,设置动物马戏、自驾游园、夜游动物园、动物主题节会等创新节目,吸引了各方来客,动物园2017年即实现年入园游客3100万人次。在盈利模式上,充分对接动物园游客需求,在动物园布局主题酒店、商务接待、高档餐饮、娱乐休闲业态,以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仅动物园一项,长隆年营收额可达30亿,实现了动物园行业的“叫好又叫座”。同时,依附于长隆周边的民宿、餐饮、娱乐业态,凭借动物园逆势上扬的发展势头,也享受了极大的红利,并依托自身业务范畴,充分利用游客、自媒体、线上平台打分等媒介,对动物园的游乐项目、路线规划、日程安排进行宣传“反哺”,构建了周边业态与主题公园的双赢格局。由于动物园的持续火爆,周边的消费能力和地价均大幅提升,当前动物园周边已布局商业综合体及住宅地产项目,产业带动能力有目共睹。同时,长隆还建设了多个珍稀动物物种保护基地和动植物研究基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动物园观赏价值作出了巨大努力。

    常州中华恐龙园项目,从零起步,用20余年时间,在一片芦苇滩涂上构架出中国最大的恐龙主题公园,打造了属于常州的城市IP。中华恐龙园项目以“文创+”“科技+”等形式,充分依托常州本土元素,与恐龙文化进行了合理且有效地串联融合,培育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产业集群,2021年,恐龙园还依托“元宇宙”概念,打造了线上的恐龙星球,借助信息技术独创了沉浸式体验场景,成功复制了“孪生恐龙园”,为开辟主题乐园新形式作出了成功探索。

    四、对策与建议

    长沙生态动物园是融城片区的核心景观,当前年均客流已达200余万人次,如能充分激活其自身动能,凸显其引流作用,使游客量无限趋近最高阈值,成为客流洼地,必将实现以人气聚拢财气、以人口流动促进商品流通的效果,进而带动融城片区旅游、文创、生态、消费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效益来看,2022年广州市人口1873万人,长株潭三市人口1790余万人,周边客源基数上差距不大,而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18.13万,位列全国第一,随着强省会战略实施,未来客源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按照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当前纯玩消费进行保守估计,在只保证基本游玩需求的条件下,每名游客日均可产生260元消费(园区游玩120元+2次用餐70元+住宿70元),200余万人次客流即可达成直接年营收5.2亿元,这还不包括对其他消费、就业、土地价值等方面的拉动。按照现有趋势,到2028年,动物园预计实现客流330万人次,直接营收可达8.6亿。

    从生态效益来看,动物园座落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处于绿心中央公园建设板块,自带动物繁育、救助基地的生物科研场所,一方面能成为绿心中央公园建设的重点景观,为周边群众提供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在融城片区落户。另一方面能打造为绿心生态大型休闲项目的模板,并为保护绿心地区物种多样性作出贡献。

    从带动作用来看,在周边发展作用上,能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投资进入融城片区,构建种类更为丰富、服务更为多元的业态集群。在区域提升作用上,能成为长株潭融城片区各类优质景观的“领头雁”,串联株洲、湘潭、雨花区各个优质景点,捆绑营销,丰富旅游内容,使周边城市游客原有的“短途游”“一日游”“周末游”递进为“深度游”“多日游”“长假游”。

    为此,建议生态动物园管理处和天心区密切配合,对标长隆、中华恐龙园这类成功的业内模板,动物园从市级层面着手,加快推动解决内部问题,引进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和社会资本,实现市场化运作,解决内忧,练好内功,最大化动物园“引进来”的能力。天心区从区级层面着力,布局相关产业、完善配套建设,充分依附动物园引流红利,从游客视角出发配套“二次消费”场景建设,将动物园内缺乏消费要素的问题,拿到动物园外来解决,这既是天心区的可为之举,也是惠及融城片区发展、改善动物园周边面貌的有利之计。从长远来看,周边消费场景的发展能倒逼市级层面加快动物园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动物园体量,扩大动物园覆盖规模,打造野生动物主题公园,为推动长沙生态动物园创建5A级景区、打造更强品牌影响力做足准备。

    从生态动物园层面来说,

    一、理顺体制机制。抓住核心矛盾,加强汇报沟通,推动动物园行政职能和市场职能的剥离,从优化政策入手,以去行政化、强市场化的举措,建设更为成熟的政企合作运管体制机制。管理处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好动物园日常事务、内控等职能的运行,招揽资金实力雄厚、设计理念先进、投资经验成熟的大型商业集团负担起动物园本体的运营管理职责,同时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对科普区及二期发展用地持续投资的续航能力,借资要地,加快推动两大地块遗留问题的解决。要争取重视支持,邀请驻长沙市的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视察和参观动物园,以建言渠道为当前困难呼吁建言,强化与天心区的沟通对接,争取在明年的市旅发大会上给予动物园更多曝光度。

    二、强化内部打造。按照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思路,紧密围绕“动物”“自然”主题,串联绿心地区农耕文化、生态保护要求、自然景观文化、长株潭历史文化等元素,打造更为丰富的“新”“特”“优”动物主题节目和展示场景;结合世界生态保护、珍稀动物保护日,设置主题休闲节会活动;在放养区探索更多安全而富有新意的互动形式;补充设施设备,尝试开辟“夜游”“自驾”等创新体验节目。按照打造“全球研发中心”战略,立足当前已有的华南虎、珍稀雉类种群保护繁育基地,强化多物种珍稀生物保护繁育技术研发、创新,联合高端动物科研机构建立珍稀动物实验室,使动物园具备国家级、世界级珍稀动物的供养能力,着力引进国内独家的珍稀动物,提升动物园品牌价值和硬核实力。

    三、提升引流能力。受限于城铁在上、芙蓉南路主路在侧的实际情况,动物园正门入口狭窄的问题很难通过小区域交通组织的重新调整优化而缓解,而因为城铁、芙蓉南路快速路均已竣工通车,大区域重新优化交通组织的方案也很难实现。当前新韶山南路(暂名)即将在明年竣工通车,其距动物园最近处(东南角)不超过百米,建议尽力争取动物园主管部门支持,在新韶山南路修建支路(可命名为“生态动物园路”)与动物园相交,再在此支路末端(动物园东南角)充分结合当前入园车流量的实际情况,并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道路和出入口的交通组织方案,开放新的动物园车辆出入大门,彻底解决入园困难的问题。同时,将原正门定位为接待城铁、地铁和公共通勤客流的入口,增开行人入园通道,将城铁芙蓉南路站及邻近公交站更名为“长沙生态动物园站”,解决原站名带给游客的认知偏差

    四、强化数字赋能。发挥区位优势,联合地理信息产业园企业架构虚拟线上动物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字沉浸式场景和动物科普知识展示馆,开放游客身份实名登录认证,打造“云游览”“云认养”等创新游览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架构全媒体宣传矩阵,以符合主流、切合潮流的沟通语境,开展多渠道线上宣传,可联合文化(广告)产业园文创企业制作动漫宣传片、动物纪录片,联合各大卫视、线上平台综艺节目提供拍摄场地,在动物园内开辟自媒体直播场地和直播间。打造线上工作平台,以动物园官网为母体,整合周边景区、餐饮、酒店、住宿、通勤信息,架设融城片区全域旅游线上预约平台,推出全流程服务套餐,满足游客“一站式”预约游览需求。

    从天心区层面来说,

    一、健全设施配套。停车方面,在动物园周边步行范围内,发动动物园周边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所属停车场开放节假日停车;盘活周边闲置空地,与产权方交涉建设临时停车场;在周边车流较少、行车畅通的支路增设临时停车位。车辆引导方面,在芙蓉南路主路、长株潭快速路、城际铁路沿线增设动物园指示、指引标识,在沿线醒目位置增加动物园动态停车指引标识和停车场指示标识。无障碍服务方面,增设残疾人绿色通道和无障碍通道,在芙蓉路过街天桥位置增设无障碍设施,并对天桥的最大承载力进行适当扩容,开辟地下通道,满足周边停车游客的通勤需求。

    二、补足产业链条。建议打造环动物园商圈,将其定位为融城片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科普区闲置用地作为商圈核心综合体,站在游客需求的“第一视角”,充实“吃、喝、玩、乐、购”多重业态,结合动物园特色招引动物主题餐饮、文创、酒店、民宿、游乐园等多元消费场景,使更多的“游览者”转变成“旅游消费者”。推动品牌融合,引导我区新消费品牌与动物园IP的跨界融合,打造体现动物元素、符合消费需求、迎合市场口味的联名文创、新消费产品,实现“新消费、动物园”两大特色品牌的强强联合。依据动物园需求和绿心准入规定,在限开区布局动物饲料、草料、生物制药、林木种植等生态产业,延伸动物园上下游产业链条。

    三、浓厚园区氛围。将动物元素融入动物园外围基础设施,在建筑立面、路面及桥墩、服务中心、广场地面、市政设施上增加动物主题元素的雕塑、喷绘、手绘、图案,在周边绿化带修剪动物主题的园林图案。在正门人行出入口建设“动物步道”,将园内现有动物以卡通形象布置在入园道路沿线,并配置简要说明,使游客从入院开始就了解相关知识,置身动物氛围。将动物园芙蓉南路前坪打造为动物主题群众文化广场,设置主题舞台,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动物公仔和人偶等形象为群众文化活动站台、主持,增强周边群众对动物园的依赖感和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