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01-16 1

摘要:

关键词:

“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发布单位:

发布地区:

湖南省省本级

“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按照省委批准的《政协湖南省委员会2024年度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2月至6月,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与民进省委会,在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的配合下,聚焦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对照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湖南省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长沙、岳阳、湘西、邵阳开展实地监督调研,深入30多所中小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召开座谈会20余场次,组织8个市州政协组织和民进组织同题同步开展监督,发动14个市州体育部门开展自查,推动民主监督全覆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是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体教融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指导,初步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体系。长沙将体教融合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内容,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岳阳等地在机构改革中将教育、体育部门合并,破除体教融合体制机制壁垒。常德等少数市州制定推进体教融合实施意见,切实强化制度保障。湘西探索“机构一体化、体校集中办、师资三互派、资源六进校、赛事成体系”的体教融合工作经验,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国家“双减”等政策影响下,学校、家长、社会对体教融合的认知不断提升。

        二是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学校体育逐步加强,各地中小学校基本都能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上足体育课。一些市州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大力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培育了足球、皮划艇、武术等一批特色优势项目,带动了学校体育发展。赛事体系更趋优化,各级体育、教育部门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分学段、跨区域、多项目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引领学校体育发展。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大多数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实现对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较好满足了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场地需求。人员力量得到充实,益阳、永州、娄底、张家界等地接收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株洲、湘潭、郴州、衡阳、怀化等地积极引导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专业力量弥补学校师资短板,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和专业能力不断优化提升。

    三是融合成效日益显现。学生体质明显提高,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并加强课内外体育锻炼,从2020年到2023年,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1.3个百分点、体质健康优良率上升近14个百分点。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一些全省优势体育项目探索打通体育特长生、运动员学生升学和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其中不乏在国内、国际崭露头角的优秀运动员。体育强省建设更加坚实,通过推进体教融合,从家长和娃娃抓起,推动全社会思想大转变、观念大提升,促进树立全民运动、终身锻炼的理念,营造了发展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差距与不足

    一是机制尚未完全畅通。部门协同机制不畅通,《方案》责任单位多达15个,按要求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但省级召开会议不多,有的地方两年多来没有组织召开所有成员单位参加的会议。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通,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升学、竞赛、就业等存在分割障碍。社会力量和学校协同机制不畅通,囿于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经费紧张、安全风险等因素,大部分社会体育力量仍然难以进入学校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督导落实机制不畅通,《方案》已经印发实施两年,但在省政协此次民主监督前,各地还没有认真开展过自查和检查。

        二是工作发展较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据了解有的地方党委、政府还未专题研究过体教融合工作,体教部门也没有向主要领导专题汇报过此项工作。部门之间不平衡,存在体教部门重视、其他部门相对弱视的现象,同时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市州原体育部门职能整合至文旅部门,对学校的体育行政管理力量大为削弱。城乡之间不均衡,乡镇、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投入和专职专业体育教师配备不足。

    三是人才依然相对缺乏。教练员、体育教师存在较大缺口,专业技术水平不高,高级教练员极少,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由文化课教师兼任的情况仍比较普遍。学校对优秀教练员的需求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还没有做到精准衔接,存在有才不用、人才浪费现象。体育教师与教练员职务、职称晋升通道不够顺畅。体育院校和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不足。

    四是基础仍旧比较薄弱。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不少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仅限于开齐开足相应课时,既缺少专业性,也没有吸引力。体校改革仍需大力推进,市级体校教学训练工作有待加强,县级体校萎缩态势仍未根本扭转。青少年体育赛事保障力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新设非传统体育项目赛事相对较少,青少年运动员缺少竞技机会和上升通道。场地设施保障还有差距,有些地方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三、建议

    一是进一步凝聚共识,推进思想观念的融合。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大力营造全民支持体教融合的氛围。用好考试“指挥棒”,发挥体育中考、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的导向作用。对照《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明确从现在起到2035年深化体教融合的主要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并落实检查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度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的融合。市、县两级党委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常委会议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体教融合工作,加强党对体教融合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加强具体领导和统筹落实,切实强化制度、经费、力量等各项保障。按要求建立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实质化运行,建议在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框架内,体育、教育及各相关部门担当负责,形成工作合力。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点任务和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以改革方略、系统观念、攻坚精神,强力推进体教融合工作。认真梳理总结各地改革创新举措,在全省设立一批体教融合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进一步强化协作,推进培养训练的融合。优化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实行按体育技能项目、结合青少年兴趣爱好、创新分类分人群的教学、训练、考试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全面推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贯通培养,拓展畅通竞赛、升学、就业等通道。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功能,鼓励三者以联办、共建的方式联合办学,推动建立主体多元、途径多条、纵向畅通、横向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市、县两级体校改革,全面加强市级体校教学训练,逐步恢复县级体校训练。研究制定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政策细则,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

    四是进一步引育人才,推进教师教练的融合。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的教育培训,加强普通学校与体校之间的师资交流,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落实体育总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由编办、人社、教育、体育等部门联合制定省级政策细则,推动更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任教。通过增加岗位数量、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支教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村学校体育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问题。拓宽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职务、职称晋升通道,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考核激励中给与同等待遇,并考量岗位特殊性而在考评上有所侧重和区分。改进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更多能全方位满足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进一步创新形式,推进赛事体系的融合。整合优化全省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办赛资源、竞赛项目、比赛时间、参赛资格、奖励办法,加强一体化设计,搭建体育、教育、社会相融合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实现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双促进、双提升。广泛开展“奔跑吧·少年”等更多社会性、公益性、体验性的青少年社会体育活动,与红色教育、研学旅行等有机结合,与互联网、新媒体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品牌力的青少年社会体育运动IP。丰富校内、校际比赛活动,结合实际推动足球、排球、龙舟等体育项目进校园,帮助青少年熟练掌握若干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完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构建省市各级联办、政府与市场共办模式,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六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资源场馆的融合。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好体彩资金,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的经费投入机制,逐年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好乡镇、农村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支持建设好长沙奥体中心,完善湖南举办国际大赛等大型综合体育比赛的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与学校互通、向师生开放,推动更多学校体育设施在寒暑假等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