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关键词:“加快提质增效,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主题分类:农业、水利 |
发布单位: |
发布地区:湖南省省本级 |
“加快提质增效,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茶叶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是全省广大茶产业人员的立身之基、生存之本,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承载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和保障健康等重要使命。根据《湖南省政协2024年度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加快提质增效,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省政协的专题协商课题。省政协何寄华副主席率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社会和法制委,民盟湖南省委会相关同志,先后深入长沙、邵阳、永州、张家界、益阳、郴州、湘西等市州调研,到福建省、浙江省开展对比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反复研讨,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球超过30亿人饮茶,茶叶人均消费量第一位是土耳其,人均消费3.11kg/年,我国人均消费仅为1.43kg/年,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3年全球茶园面积7980万亩,产量647.7万吨,茶叶出口181.9万吨,茶叶消费总量620.9万吨。我国茶园面积5143.76万亩,产量334.7万吨,出口36.75万吨,均排名世界第一。
我省是全国茶叶优势产区,全省有108个县(市区)产茶,58个重点产茶县,28个规模种植县。近20年来,我省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规模稳步提升。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324万亩,居全国第6;干毛茶产量27.6万吨,居全国第6;茶叶综合产值1062亿元,居全国第5;茶叶出口4.22万吨,居全国第3;出口额1.16亿美元,居全国第5,出口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内销售占比近70%,省外(含边销茶)销售占比18%,出口占比15%。电商销售发展较快,茶叶电商营收13亿元。我省产茶县中有51个摘帽贫困县,全省超过100万茶农因茶脱贫,约300万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其中湘西州现有茶园91万亩,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靠茶脱贫;安化黑茶茶叶综合产值252亿元,税收2.1亿元,全县以茶为业人员40万。二是品牌发展壮大。全省形成了以“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安化黑茶”“湖南红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一县一特”茶叶品牌15个,绿色食品498个。三是茶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我省有规模以上茶叶企业45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公用品牌“潇湘茶”授权使用企业223家,“湖南红茶”授权使用企业130家,“安化黑茶”授权使用企业119家。全省茶叶销售收入50-100亿元企业1家、20-50亿元企业1家、10-20亿元企业2家、1-10亿元企业103家。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50亿元、20亿元、10亿元以上的县分别有1个(安化县)、2个(长沙县、石门县)、9个和21个。全省茶馆2万余家,从业人员数十万。湖南省茶业集团被评为2021年全国100家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茶颜悦色有627家直营门店,净利润约5亿元。我省速溶黑茶年产值为2亿元左右,茶叶功能成分提取企业产值约9.8亿元。四是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全省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实验室2个、茶叶创新中心8个。五是湘茶文化持续发展。推介“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的茶文化、“茶祖节”文化品牌。千两茶制作、茯砖茶制作、君山银针茶制作3项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岳阳黄茶节等活动,涌现出长沙县百里茶廊观光茶带、安化黑茶博物馆等茶旅融合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茶叶主产省都在砥砺奋进,抢占发展先机,湘茶产业面临内外夹击、不进则退的风险,发展形势严峻。
1.竞争压力较大。各茶叶主产省都把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力度,市场竞争“白热化”。湘茶产业“前有标兵”:福建、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发展势头强劲,其中福建省、云南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四川省1200亿元,浙江省力争2025年突破1500亿元;“后有追兵”:湖北、贵州、安徽、陕西等多省有望跻身全国“千亿产茶省”行列。
2.统筹保障相对滞后。全国13个茶叶主产省有11个成立了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建立了链长制。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明确由省政协主席担任茶叶产业链链长。贵州省由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担任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四川省成立了“精制川茶产业联盟”,由省人大党组成员、副主任牵头联系指导。我省2022年12月1日施行《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但没有出台实施意见,《条例》的相关内容难以落地。大多数市县没有将茶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少数县整合部分涉农资金支持扩大种植规模,对于品种改良、新产品研发、科技培训、品牌推介、新业态培育、社会化服务等基础性、战略性关键环节支持甚少。
3.发展质量不够高。我省与福建等其他4个“千亿产茶省”相比还有差距:一是产业发展统筹性不强,持续增效机制有待健全;二是优质标准化茶园规模小;三是茶叶初制、精深加工装备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偏低;四是品牌多而杂,无序竞争;五是出口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亩产值5914元,比全国平均亩产值6409元低7.72%;六是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湘茶出省出境销量不大,出口均价仅为2.76美元/公斤,比全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4.73美元/公斤低41.65%;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第7(仅7家);七是三产融合、茶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不深。
三、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三茶统筹”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我省已经组建了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倍增计划工作专班,建议在专班的领导下,设立省领导牵头,省直相关厅局、部分重点产茶县市区领导为成员的茶产业链建设工作专班。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或战略规划等文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制。
2.明确工作职责。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行业标准、技术创新、公用品牌建设、茶文旅融合、产业结构优化等,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工作。
3.建立产业智库。成立以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产业专家智库,定期会商、研判茶产业发展态势,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二)制定《条例》实施细则
1.明确目标。省直相关部门根据《条例》,制定实施细则(《湖南省茶叶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湘茶产业发展目标,未来3年实现茶产业链6%左右的年均增幅,到2026年,全省茶产业链产值达13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30亿元,二产产值830亿元,三产产值240亿元;我省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达到10家,省级龙头企业超过120家,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1家、10-50亿元企业3家。
2.确定重点。对《条例》中有关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细化落实。实施龙头企业集群化、茶园种植标准化、茶叶加工精制化、湘茶茶叶品牌化、茶叶营销市场化、茶文旅康养休闲产业融合化、加工装备提质化、精深加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化、出口竞争力提升化、科技人才支撑保障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化等十大行动。
3.强化保障。支持茶产业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险种等。
(三)壮大龙头企业集群
1.实施茶企培强育优工程。借鉴福建、浙江等地经验,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是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完善并落实龙头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茶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产业链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企业集团和集群链主企业。二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如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强化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建设高水平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健全我省茶叶全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和认定体系,培养更多符合茶企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紧缺人才。
2.强化茶产业链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来湘发展,依托大品牌、大企业推出湘茶新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龙头企业开发茶叶新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及功能性成分衍生产品。支持茶颜悦色等新茶饮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
3.培育茶业上市公司。重点扶持、积极培育湘茶产业龙头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中小茶企发展。
(四)加强公用品牌建设
1.整合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推进湘茶各品牌的整合,支持构建“省级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形成“五彩湘茶,茶湘五味”的湘茶公用品牌体系。
2.健全机制。完善省级茶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健全宣传推介、保护和使用机制。鼓励我省茶企在共推、共享公用品牌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地域性的特色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3.宣传推介。实施“湘媒推湘品”行动,提升湘茶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打造“三湘四水五彩茶,五彩湘茶香天下”品牌。推进湘茶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酒店,形成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海外商务活动等平台,加大湘茶对外推介力度。
(五)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1.建设市场营销体系。支持和鼓励湘茶品牌企业在重要城市中心城区、国内一二线城市、机场高铁站、景区景点、星级酒店建立湘茶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体验店、专营店,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等,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2.创新产业营销模式。推进产地市场建设,优化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交易模式业态创新。鼓励茶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电商业务,建立网络销售平台,积极运用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兴营销方式。
3.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湘品出湘”,巩固拓展边销茶等传统市场,以湖南对口援疆援藏为纽带,开展产销对接。推动“湘茶出海”,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设品牌茶直营店、注册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以品牌为引领拓展外销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际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培育国际化知名茶叶品牌,提高湖南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
(六)深化“茶叶+N”融合发展
1.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发挥国家和省级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全省茶叶专家指导组的智库优势。重点围绕茶产业发展短板,深入开展茶树特色种质资源选育与推广、山地丘陵茶园机械化管理及采摘设备、精深加工工艺装备、茶食品、新式茶饮、茶日用品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开展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茶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等合作体系,加快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贡献率。深入研究茶园降碳功能,探索茶园碳汇交易机制。
2.培育茶业消费新模式。通过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将神农氏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确定为“中华茶节”,形成湖南茶业品牌节会。充分利用“茶祖节”“中华茶节”等各类茶文化节、研讨会、茶叶技能比赛、采茶节、斗茶会、品鉴会等特色节会推广茶文化和新消费模式。深入研究年轻人对茶产品特别是对茶颜悦色等新茶饮的需求,培育“新茶饮、看湖南”的消费品牌和湘茶产业的新兴消费群体。培育茶文化旅游、茶主题小镇、茶康养休闲等业态,打造一批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推出一批精品茶旅线路。
3.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支持茶叶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提高标准化水平。支持茶叶行业组织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产业调研、品牌推介、技术指导、职业培训与认定、技能竞赛、茶文化传播等,培育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茶叶生产、营销、管理、新业态等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茶农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培养壮大湘茶全产业链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