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出“伟人故里魅力潇湘”大品牌推进我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报告

调研报告 01-16 1

摘要:

关键词:

“伟人故里魅力潇湘”,大品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主题分类:

旅游、服务业

发布单位:

发布地区:

湖南省省本级

关于突出“伟人故里魅力潇湘”大品牌推进我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报告

省政协调研组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的重要任务。近期,省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成员,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文旅融合部署安排,分赴省直相关单位和部分市县调研,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全省三级政协委员、文旅研究者从业者、政协机关干部、部分基层干部开展思想碰撞,凝聚共识智慧,形成专题报告。

    一、文旅深度融合正逢其时

    看世界,文旅融合是发达国家抢占文化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欧洲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法国、西班牙等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实施以薯片、唱片、大片、芯片等“四片”为代表的文化战略,运用领先世界的科技赋能,搭载迪士尼、环球影城等超级IP,从世界“文化沙漠”一跃成为所谓的“文化霸主”,凭着美国霸权,既洗别人的脑,又赚别人的钱。日本在2003年就制定了旅游观光发展计划,2023年又推出第四版计划,将动漫等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其国际旅游收入已超过半导体出口,成为仅次于汽车出口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看国内,文旅融合是先进省市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道。上海着眼全球,“西为中用”“中西合璧”,推动丰富的红色文化、包容的海派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激荡融通,打造具有上海味、中国风、国际范的“东方魔都”,成为入境旅游“第一站”。浙江把2024年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突破之年,推出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标志性项目,擦亮“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文旅对全省经济综合贡献率接近20%。海南、云南、河南、陕西等省份,深挖独特的文化资源,文旅出圈出彩,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看自己,文旅融合是湖南未来发展的最大富矿之一。湖南在整体发展上,与沿海比没有更突出的区位优势,在中部比没有更丰富的资源优势,与西部比也没有更好的政策优势。湖南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在于文脉广、文源深、文气足,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文化这个最大的精神宝库和旅游这个极富潜力的市场深度融合,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既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丰富精神生活,又能广泛串起食住行游购娱养等业态,联动起科技、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体育、中医药等行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2023年,湖南接待游客人次超过6.5亿,全年旅游总收入接近1万亿元,旅游发展进入了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内涵的转型关键期。

    二、我省文旅融合喜忧参半

    “喜”是基础和潜力,主要体现为“五有”:

    一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湖南考察的重大机遇叠加凸显,特别是今年3月,既给我们明确了“三种文化”的独特优势,又提出了“两个融合”的重大命题。在总书记殷切关怀下,中央对湖南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给予特殊支持,特别是中央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利好政策,湖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二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定位的“三种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湖南是古道圣土、屈贾之乡,更有“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之说;厚重的革命文化: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里发建党先声,是建军摇篮,开建政先河;活跃的现代文化:时尚感、现代感、科技感、烟火气成为湖南文化的鲜明标识,省会长沙是深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红城市”。

    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有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邵阳崀山丹霞地貌2处世界自然遗产,有2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12个5A景区,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之一,还有巍巍岳麓、奔涌湘江、大美洞庭等名山大川,是文旅融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四有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湖湘自古重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奋斗血性,这是文旅融合的精神之魂。正是凭着这股精气神,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文艺湘军、美食湘军等异军突起、蜚声中外。湖南广电位列“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省级广电第一,“2024亚洲品牌500强”广播电视行业第二,湘菜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五有破圈出彩的先进典型。近年来,省会长沙紧跟文旅融合新浪潮,从“网红”向“长红”蜕变,从“娱乐之都”向“世界媒体艺术之都”跨越,从“热门旅游城市”向“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提质。张家界持续打造“仙境张家界、峰迷全世界”旅游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张”。郴州、衡阳等地借旅发大会东风,不断擦亮文旅品牌。

    “忧”是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文化是文化,文化单位的内生动力、活力普遍不足;旅游是旅游,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很不够,两者融为一体实现乘数效应的嬗变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五缺”:

    一缺更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有的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担心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触碰高压线,担心科技手段运用不当丧失文化内核;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甘做“桃花源中人”,缺乏国际视野,对国内外先进经验不善学不敢用,对文旅融合新趋势反应“慢半拍”;有的思想僵化,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政府包办”“财政买单”成为惯性思维,面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习惯于两眼向上等靠要,不善于结合实际研究政策找空间、想办法;有的死抠条文,只讲严管不讲放活,对文旅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管理还没有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平均主义,有些甚至日趋行政化、机关化;有的习惯推责,不讲担当不求作为。

    二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合力共舞。政府缺位与越位并存,机制不够健全,改革不够彻底,服务不够到位,过多依赖行政手段、政府资金开发文旅项目,没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有的“下场”又“霸场”,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受限。国有文旅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深化改革滞后,优质文旅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旅产业。市场失灵与失控同在,一方面,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难以拿到优质文旅资源,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文旅市场发展趋势和规律把握不准、经营不善,一些政府部门放任不管,服务也不到位,不少文旅项目成为“烂尾工程”、“半拉子工程”、闲置资产,如益阳江南古镇、常德桃花源古镇等。

    三缺系统化打造。省级层面跨部门协调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难以打好“组合拳”。市县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层级、不同板块之间,文旅发展协同不够,各吹各号、内卷内耗。文旅项目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缺乏整体布局,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与景区景点连通不畅。一些景区景点尽管位置很近,甚至在同一个地点,但受管理层级和单位束缚,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文旅与农业、工业、生态、中医药等融合不够,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尚未成势。

    四缺融合的“化学反应”。不少地方文旅部门机构合了,理念没合、机制没合、资源没合,基层同志戏称“打了结婚证还是分房睡”。文化旅游“融”得不自然,“合”得不协调,只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还是“两张皮”。文化挖掘不深不透,不善于通过旅游来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做好转化利用文章。一些非遗项目靠财政供养,自我封闭、自娱自乐,没有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搞创新。一些景区景点没有文化含量,不会“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推陈出新”设主题、讲故事、创品牌,文化公园无文化,主题公园无主题。一些景区景点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缺乏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长沙铜官窑古镇是文旅地产项目,砸进100多亿巨资,但文旅不火、地产不活。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近25亿盲目跟风搞同质化业态,缺乏文化基因的解码和植入。还有老司城、城头山、高庙等文化高地,没有释放应有的旅游价值。

    五缺鲜明的品牌形象。文旅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广,没有充分彰显湖南的底蕴和特色,与“七彩云南”“老家河南”“好客山东”等相比,知名度、美誉度不够高,许多优质文旅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缺少高水平的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等级旅游景区不多,对省外境外游客吸引力不强,2023年旅游接待人次在全国排名14,省外游客仅占15%。文旅服务比较粗放,智慧文旅建设分散,景区现代化服务的品质感和舒适度不够,满足游客精神需求、情绪价值、悦己体验等方面差距还很大。

    三、对我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经调研协商,我们感到,按照总书记文旅融合的指示要求,某种意义上,抓文化发展就要全过程抓与旅游的全面融合,抓旅游发展就要抓文化的核心内涵。建议把“伟人故里,魅力潇湘”定位为湖南文旅整体品牌形象,按照“全景湖南、全域旅游、全业融合、全民为本”的思路,突出文化魅力、山水魅力、精神魅力、科技魅力,能融则融、宜融快融、应融尽融,持续擦亮“五张名片”,把湖南真正打造成具有较高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一是对标先进,大开“脑洞”。充分借鉴和运用上海融合开发中共一大会址与新天地、引进迪士尼主题乐园等的理念做法,只要绝对守住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底线,一切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都可为湘所用。特别是革命文化的保护利用,既要坚决守正,也要大胆创新。韶山景区要坚守核心区的政治属性,以研学、红培、党建、思政为内核,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搞好外围区的整体规划、配套对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养等多业态场景,实现内外相通、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打造“中国人很自豪、外国人很向往、老年人很怀念、年轻人很崇拜”的红色圣地。

    二是系统设计,一体打造。把整体思维立起来,树立“大文化观”“大文旅观”,全省一体定位、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布局,省委省政府加快出台支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阶段性重点任务,列出政策清单。深化跨区域协作,省级层面更加注重片区化、廊道式文旅品牌的统筹和引导,持续推动“五大板块”(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雪峰山)、“四条走廊”(湘江文旅走廊、大湘西民族文旅走廊、大湘东红色文旅走廊、长征文旅走廊)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出特色上水平。推动“万物+文旅”“千业+文旅”“百态+文旅”,工农商文旅科教等深度融合,实现“1+1>2”。如充分运用和放大湖南博物院与烈士公园“馆园融合”做法,梳理盘点类似问题,破除行政层级、区划、隶属的藩篱,一规两体、一规多体,推动空间融通、资源融汇、业态融合、关系融洽,调动各层级积极性,保护各自“现有权益”,减小区块调整负面效应。把各方力量统起来,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深化文化旅游部门职能与功能融合、力量与工作融合,实现从“简单相加”向“深度相融”转变。把分散点位串起来,加强文旅项目、景区景点的系统布局和整体打造,完善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把分散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织线成锦。如长沙可设计串联起岳麓山、橘子洲、第一师范、天心阁、五一广场、清水塘、省博物院、铜官窑等各大景点的文化旅游专线。

    三是项目为王,培优引强。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的文旅标志性工程,作为我省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航母”。打造超级IP。学习借鉴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等的科技手段、产品打造、运营方式,推动文学、广电、出版、文博、演艺、动漫等各路文化“湘军”与旅游深度融合,整体策划、集中发力,以文化“爆款”催生旅游“爆点”。激活经营主体。加强省内文旅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大省外头部、优质企业的引进合作力度,壮大一批文旅产业“链主”企业,通过强企业来强产业。发挥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在全省策划、布局一批投资规模50亿、100亿以上的文旅融合项目。开展文旅闲置资产重组盘活攻坚行动。引导有条件、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文旅企业通过产品迭代、跨界合作、营销引流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文旅经营主体深度参与乡村旅游运营,拉长产业链。主动争资争项。抢抓“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主动对接国务院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相关政策,推进文旅及其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加快争取张家界到桂林高铁获国家立项。

    四是机制调动,改革激活。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有为有效。强化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整合文化旅游、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体育康养等项目资金,发挥“药引子”“催化剂”“酵母菌”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立足各地文旅资源,统筹考虑重点文旅项目、重点景区和优质文旅企业、初创型科技型文旅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探索设立文旅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激活我省文旅“一池春水”。深化文旅事业单位、国企“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收入与贡献匹配、绩效与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创意价值、贡献价值,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推动产品、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文旅企业推向市场、把文旅从业人员推向游客,让经营主体有竞争压力、有动力活力。建议全省事业单位性质的文化旅游机构,特别是免门票的文化馆、园等,都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过文创产品开发、衍生品销售、文化活动策划等实现经济收益,财政据此进行奖补,实现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两力两率”。把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执行力、问题解决率、游客(包括单位内部党员、职工)满意率,作为文旅事业单位、国企党建的工作目标、评判标准。

    五是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形成乘数效应。结合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发挥我省在“文化+科技”上的优势,建设湖湘文旅数据库,用好元宇宙、全息投影、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现代技术,打造一批高质量文旅融合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培育一批时尚感、科技范、年轻化的融合型文旅新产品,催生一批云旅游、云直播、云录制、云演出、云展览、云综艺、云电竞等文旅新业态,驱动文旅爆点、产品卖点、市场热点持续“上新”。电游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的新赛道,近年来涌现出米哈游等现象级企业和“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产品,“文旅+游戏”这一块我省应引起重视,加强布局。创新完善人才政策,用全国最优惠的政策,结合湖南各文旅主体实际,加强文旅融合人才的“引育用留”,整合我省文化科技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文旅相关学科专业设置,为湖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六是文化铸魂,精神兴旅。由宣传文化部门、地方志、党史馆、档案馆、文史馆、专业智库、文化旅游公司等,共同面向文旅市场,对各地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将湖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文化元素,“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特质,巧妙植入旅游业态,把好风景讲成好故事、把好故事变成好产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用好大湘西世界遗产,用好湘瓷、湘绣、湘菜、湘茶等湘字号品牌,用好丰富的古城、古镇、古街、古村等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打造爆款旅游目的地。为落实沈晓明书记对张家界大庸古城项目的具体指示,最近,省政协调研组直插现场,就项目资产重组、优化文化主题、引进专业公司、激活运行机制等进行调研协商。我们了解到,张家界历史上是古大庸国,母系社会特征鲜明,为此建议:以大庸国(有专家论证也是传说中的女儿国)为IP挖掘文化内涵,依托张家界的奇山秀水,融合战神蚩尤、改土归流、抗击倭寇等历史文化,融合神秘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民族文化,融合桑植民歌、阳戏等当地非遗戏种,融合大湘西中医药文化等,进行挖掘打造,讲好文旅故事,并配套布局与文化元素相协调的新业态。以点带面,放大影响,使张家界既有独特山水的外在美,又有大庸文化的内涵美。同时,对民企开发的类似项目如张家界古庸传奇项目进行了调研协商,帮助出点子、找路子。我们还建议长沙铜官窑项目,在陶瓷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擦亮张仲景先行医后判案等名人名例文化名片,并与铜官窑博物馆、铜官窑老街等一并融入、一体开发,发挥融合效应。

    七是精细服务,提升品质。根据三届旅发大会效果评估情况,不断优化办会机制,深化市场运作,突出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开展环境提升、文旅提质、服务提标、管理提效行动,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全省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打造“人在潇湘走、如在画中游”的魅力湖南形象。持续推进乡村“厕所革命”,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气代柴薪”,深入整治“脏乱差蚊蝇鼠厕黄赌毒”十个问题,融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劳动、体验、教育,融合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科学普及,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逐步发展全省城乡全域旅游。实施5A景区增量提质行动,推动一批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成为A级旅游景点。既要内容为王,建好旅游载体,也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让游客进得来、游得好、留得住、带得走。加强市场监管,做实群众有奖举报热线,整治文旅领域顽瘴痼疾。坚持以游客为本,把游客“痛点”作为工作出发点,把游客“爽点”作为创新着力点,提供更具个性化、温馨感、湖南味的文旅服务,增加游客获得感,让“湖南人游湖南、湖南人说湖南,外来人游湖南、外来人赞湖南”。建议湖南文旅服务整体定位为雷锋式服务,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提高工作标准,擦亮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让游客“满意在湖南、感动在湖湘”成为最好口碑。

    八是加强营销,扩大影响。对外,针对目前省外境外游客不足的问题,加大面向省外、面向全球的文旅宣传营销。支持在境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湖南文化和旅游推广中心。鼓励支持区域共推文旅公共品牌、经营主体抱团营销推广。发挥湖南广电、出版、演艺、动漫等平台优势,开发具有湖南文旅特色的电视剧、电影、短视频、歌曲、综艺节目等,借助抖音、B站、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主动设置热点话题,引导全员分享、全媒宣传,让游客线上“种草”、线下打卡。对内,持续改善支付、出行、网络等方面体验,营造更加友好的旅游环境。对上,省级层面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进一步争取湖南文旅场景作为大国外交主场景,争取承办更多国际赛事、论坛、峰会、展会等,争取长沙、张家界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让湖南文旅不断扩大“朋友圈”、更有“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