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的思考及建议  

调研报告 05-08 1

摘要:

关键词:

粤港澳,蔬菜生产基地

主题分类:

农业、水利

发布单位:

发布地区:

湖南省省本级

政协宁远县委员会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县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情况,县政协组成课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通过深入分析比较,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的优势与现状    

(一)从既有优势看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的大湾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里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具有十分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需要输入大量优质农副产品。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方面,宁远县有着良好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牢固的发展优势。一是资源禀赋较好。宁远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资源丰富,具有丰厚历史文化传承和很多传统地方特色品种。宁远是舜帝的崩葬之地,始祖舜帝留下了“耕历山而让畔”的传说,为宁远积淀了厚重的农耕文明,千百年一直兴盛不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茶一柑一菜一猪一兔”(茶叶、油茶、柑橘、蔬菜、生猪、九疑山兔)特色优势产业,其中九疑山兔是湖南省唯一的地方兔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大有潜力、大有可为。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邻居”之一,宁远县与粤港澳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密切,永(永州)连(广东连州)二级公路纵贯全境,与高速公路或铁路联结,县城距广州在400公里以内,宁远农产品可朝发夕至。三是通商基础牢固。据不完全统计,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的宁远籍人士多达三十余万,其中在粤商会及企业家,特别是在广州江南大市场从事农产品批发人数众多,他们立足广东,服务宁远,努力搭建两地经济发展平台,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强而有力的桥梁和纽带。    

(二)从全县蔬菜生产的现状看    

宁远县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辣椒、萝卜、芹菜、豌豆、芥菜、西红柿、冬瓜、南瓜、白红苔、大蒜等。蔬菜产量方面,2021年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21.5万亩,总产量43万吨,总产值8亿元,其中全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9168亩,产量1.26万吨。蔬菜销售与加工方面,全县现有城镇农贸市场7个、摊位1298个,蔬菜批发市场1个。品牌创建方面,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4家。“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授牌企业共3家。全县入选粤港澳“菜篮子”生产基地5家。

二、“粤港澳”蔬菜主供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从横向对比看,宁远县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较存在规模产量落后、基地建设滞后、品牌创建滞后及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够等短板   1.规模、产量落后。2021年,祁阳蔬菜播种面积43.6万亩,产量68.79万吨,蔬菜总值17.65亿元;道县蔬菜播种面积为48万亩,产量79万吨,蔬菜总值16.8亿元;宁远县播种面积21.5万亩,产量43万吨,蔬菜总值8亿元。无论是从种植面积还是产值来说,宁远县都只达到祁阳或者道县的一半,规模和产值严重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2.基地建设滞后。2021年,永州市累计175家生产基地(不含加工企业)被认定为“菜篮子”基地。全市来说,道县以28家名列榜首,其中蔬菜基地20个,同样位列第一。得益于规模庞大的“菜篮子”基地,2021年,道县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47.3万吨,比宁远全年收获的蔬菜总量都多。凭借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叠加公路口岸)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分中心的优势,2021年仅从永州配送分中心出口通关配送的道州蔬菜就突破3.8万吨,价值3.87亿元(6053余万美元)。同样拥有20个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的江华,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江华县是全省出口果蔬量最大的一个县,2021年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价值1亿元。即使是人口和面积都不到宁远一半的新田县,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基地也比宁远多2个。2021年底,新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21.5万亩,外销蔬菜28.6万吨,产值约12亿元,出口创汇约3亿元人民币。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占有率为湖南省最高,其中在香港蔬菜市场占比高达15%。相比之下,宁远县2021年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农产品总值仅1000万元。以“菜篮子”基地数量来分析,宁远排名倒数第二,仅仅比零陵多了一个,是道县或者江华的四分之一。基地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宁远县蔬菜出口创汇的能力。

从市外来分析,郴州市2021年有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26家,其中苏仙区、北湖区、安仁县位列前三,数量分别为26、21、19。以苏仙区为例,2021年蔬菜播种面积10.7万亩,产量22.4万吨,产值约7.6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6家,其中蔬菜基地20家。即使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占宁远51%、58%的安仁县成绩也十分出色。2021年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产量22.5万吨,产值4.6亿元,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9家,其中蔬菜基地12家,销往大湾区蔬菜价值7000万元。

  3.品牌创建不足。2021年底,宁远认证“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9个,其中蔬菜2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3家;道县认证“二品一标”蔬菜产品24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1家;江华认证“二品一标”产品34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2家。市外来说,苏仙区“二品一标”产品18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8家。以上数据,可以充分看出,宁远在品牌建设方面与周边兄弟县区相差较大,尤其是与道县差距明显,道县认证的蔬菜产品数量是宁远县的12倍之多。道县仅2021年新申请获批的蔬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就有7个。    

4.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宁远县在顶层设计上相对滞后。一是产销对接平台缺失。道县、江永先后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仓储中心,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农产品配送渠道。郴州市苏仙区则在2020年总投资530万元,在全区建设了26个农产品冷藏保鲜库。二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就我市而言,江华对每一个绿色食品认证,给予企业财政资金5万元的奖励,道县则是2万元。市外而言,苏仙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发展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实施意见》,安排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当地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反观我县2015年出台的《宁远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5〕4号)文件,对每一个绿色认证,给予龙头企业3万元的财政奖励(普通企业无资格),除门槛较高外,也从未向企业兑现,导致企业申请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蔬菜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蔬菜经营主体依靠自身难以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二)从产销环节看,宁远县建设“粤港澳”蔬菜供应基地在各个细分领域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1.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一是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些蔬菜生产基地建在沿河易淹水地区或缓坡易干旱地区,普遍存在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排灌能力弱,水旱灾害损失大。例如,宁远云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因为持续几年的干旱,造成基地设施损坏,连年亏损。二是蔬菜生产基地扩面受土地利用制约。蔬菜基地呈分散状态,未成片成区,木耳、香菇等特色蔬菜种植,受土地不能连作制约,扩面发展艰难。例如,宁远县星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土地平整困难,导致扩产成本高。三是基地道路设施不完善。很多种植蔬菜的基地想要把蔬菜从基地运到外面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运输车辆进不去,严重影响了蔬菜外送的能力。    

2.蔬菜生产方式落后:一是集约化育苗供种率低。全县蔬菜生产,大多采用蔬菜分散育苗,不仅育苗效率不高,同时不利于良种推广。二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县蔬菜科研和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几乎没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财政经费不足,相关设备相较落后。目前全县从事育种的农户还停留在靠眼睛看,靠手摸,靠尺子量的旧模式。    

3.加工、仓储、配送、流通建设滞后:一是企业加工环境滞后。全县蔬菜加工企业呈加工产品单一、加工链条不长的特点,同时加工龙头企业极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家),加工率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出售的多为时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例如,永州嶷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向粤港澳出售宁远血鸭,但由于处于农产品初级阶段,受市场波动很大,没有进行深加工,而且还是向代理商供货,导致售价低,企业效益低。二是政府监管程序繁琐。如,宁远县星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灵芝,在“粤港澳”地区的盒装售出价为200-300元/斤,宁远本地统货价为80-100元/斤,利润空间巨大。但因近三年都未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只能以统货价低价出售。三是冷链物流不完善。目前宁远县缺失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类似功能的产品配送中心也是空白。企业想要往粤港澳销售蔬菜,还需依靠自身联系冷链车先将蔬菜运送到道县或者新田,再转运到粤港澳地区。如,宁远县福瑞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反映,宁远连一台运送蔬菜到江南大市场的冷链车都找不到,隔壁新田县却一天有5-6台冷链车往返新田和广州。

4.蔬菜销售渠道窄:一是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宁远县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广,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能力有限。大部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独闯市场,合作伙伴不多,没有抱团发展。一些销售企业有销路没货源,一些生产企业有产品愁销路。二是线上销售渠道开发不充分。调研发现全县蔬菜企业主要以企业、超市线下订单为主,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以代理商为主,与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需要,蔬菜的线上销售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线上销售渠道开发充分的蔬菜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5.品牌打造能力弱:一是市场集约化程度低。全县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二是农业品牌推广力度不够。相较于宁远血鸭、九疑山兔等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言,宁远种植的蔬菜规模小、品牌少、品质低,未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条,在农业品牌推广与当地优秀文化结合上还非常欠缺。    

三、几点建议    

(一)着力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对接基础。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紧研究、制定和出台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宁远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好宁远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优化调整,明确近期目标。三是进一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瞄准大湾区消费需求和市场趋势,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适合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口感的优质“菜篮子”品种。以现有规模基地为核心,改善基础生产环境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农产品规模基地。    

(二)着力行业环境改善,壮大对接主体。一是积极发挥农业技术部门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作用。大力加强同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针对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立题开展科技创新,破解一批技术难题,制定一批标准规程,选育一批主推品种,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培训一批职业菜农,支撑蔬菜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二是积极成立蔬菜行业协会。让市场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先进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国家优惠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市场供应得到预先平衡。三是积极推动蔬菜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对参保蔬菜种植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开通蔬菜种植有关保险产品与服务购买渠道,分散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四是积极开展蔬菜线上销售电子商务合作。一方面尝试引进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做好育苗、销售集约化。    

(三)着力龙头企业培育,增强对接动力。一手抓推介龙头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组织相关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争取在宁远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拓宽展销渠道,扩大宁远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占有率。一手抓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定期举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培训班,组织优秀蔬菜从业人士去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对面临不同问题的龙头企业,给予精准施策。如因加工链不深,导致利润压缩,就应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如因资金不足,导致扩产艰难,积极协调银行机构帮助解决融资贷款问题。    

(四)着力特优品牌打造,提高对接质量。一方面围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按照“一县一特”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推进宁远本土特色蔬菜产品建设,深入推进“两品一标”,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认定,“湘江源”品牌授权。以实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育工程为抓手,抓好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提升全县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实农产品质量标准对接。根据“一个标准供大湾区”的要求,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对接,推行“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制度,完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着力拓展通关平台,优化对接服务。完善流通服务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所在。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与道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分中心加强合作,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同时引导各乡镇(街道)梯次推进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集聚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