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05-09 1

摘要: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

发布单位:

发布地区:

湖南省省本级

 政协衡南县委员会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机制,持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政协组成专门调研组,于8月中旬开始,通过现场座谈、查看资料、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全县部分镇村及郴州市临武县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现状    

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3个街道,375个行政村、24个涉农社区,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扎实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工作举措,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一)主导农业产业持续壮大。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依托本地优势条件,结合区域自然禀赋,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粮食、生猪、油菜籽、烟叶”四大主导农业产业,“油茶、湘黄鸡、特色水产、茶叶”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经作果蔬、有机玫瑰、蓝莓、土枇杷”四大新兴特色产业。2021年,全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98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8.67千公顷、产量60.96万吨,生猪出栏128.63万头、猪肉产量9.1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96千公顷、产量2203吨,油料种植面积38.5千公顷、产量6.29万吨。    

(二)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基本形成5片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了广林玫瑰产业园、绿贝食用菌生物科技园、大三湘油茶特色产业园、丰旺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园等9个省级特色产业园;72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13家星级农业休闲山庄。农业品牌方面,成功创建“清泉农夫”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10个著名农业产业品牌,其中森香木业的“森香”、雁城四件宝的“喜雁”等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大三湘“茶乡物语”茶油、宝盖“绿彤”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和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并分别获省农博会金奖、银奖。    

(三)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基本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居多。截至2022年6月,全县已有农民合作社2151家,其中,联合社5家,国家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社28家。全县合作社入社农户76210户,农户覆盖率达35%,带动农户111225户,成员出资总额54.02亿元,合作社经营面积54.48万亩,流转土地面积53.68万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5.96万亩,涉及烟叶、白果、蔬菜、食用菌、水果、油茶、水稻种植及养殖业等。全县375个村和24个涉农社区都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6个村(社区)超过10万元。    

二、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调研发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目前,全县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有偿服务、农业合作等为主的多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    

(一)摸清“底子”,盘活三资,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通过盘活资产资源存量,做大集体经济增量,对集体林地、果园、水面和闲置荒地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筹规划,将“看得见”的集体资产资源变成村民手中“摸得着”的改革红利。泉溪镇喇叭堰村依托丰富的的非耕地资源优势,发包盘活3个老村部闲置资产,对村集体山地和林地、鱼塘进行资源整合,发展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经济产业链,并引进衡南县永富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衡南县壹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和雇佣等方式吸引周边100多户农户参与,流转土地4000余亩,种植无核冰糖橙1000余亩,沃柑、大雅柑1000余亩,蜜柚、软籽石榴、樱桃、酥脆枣等反季节水果1000余亩,油茶1000亩。2021年,喇叭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万元,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新格局。    

(二)建强“班子”,激发动能,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清晰。2020年,谭子山镇工联村整合资源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菜籽油加工厂、狮液泉水厂、三胜大米厂、农家餐馆、工联超市5个村级集体企业,加上一个烤烟基地、60亩的育苗大棚、一个宾馆、一个老年公寓,村集体总资产达1.2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工联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行动优势。近年来,衡南不断探索创新选人用人的机制,大力推进“贤能治村”,注重将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选优配强“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开展“千名人才下基层、戮力同心促振兴”行动,让派驻的“第一书记”或指导员等优秀人才,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带路人。    

(三)找准“路子”,整合资源,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宽。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要素、经济条件、区域位置、农民素质等,合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打造相应的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支撑,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洪山镇双合村有养牛传统,既有技术基础,同时每年产生大量的稻草作为牛的粗饲料,为发展养牛产业积极创造条件。栗江镇六合村利用当地紫色页岩,采取“村集体统一流转、代行出租”的方式,以20元每亩把全村5000余亩紫色岩石流转到村委,再积极招商,以整体打包方式转租给投资方,吸引花椒产业、黄桃产业落户六合村;利用长冲水库自然景观,开发建成滨水休闲山庄;利用荒山引进耒阳市沃土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牲猪模块化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万元,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四)筑大“盘子”,优化环境,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车江街道恒星村通过建强载体、招商选资、优化服务三大举措,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恒星村硬化村组公路8.85公里,通组道路硬化100%;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硬化渠道45公里,硬化渠坝5座,硬化鱼塘4座,修建高标准机耕道6公里,组装路灯228盏,实现路灯亮化全覆盖;全面完成“一拆、二改、三清、四化”项目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实现地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园绿化建设全覆盖。恒星村坚持把做好做大“基本盘”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地,积极招商引资,因地制宜打造“一组一品”“互联网+农业”,建设杨梅、黄金柚、草莓、莲子、特色苗圃5大基地,开办村企26家,为全村提供超400个就业岗位,2021年村集体经济达37万元。    

三、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当前,我县乡村特色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但同时也面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普遍不高等短板和问题。    

(一)客观因素制约。一是自然经济条件较差。据统计,全县399 个村(涉农社区)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30 万元的村(社区)102个,占比为25.6%;收入30万-50万的村(社区)2个,占比为0.5% ;50万-100万元的村(社区)2个,占比为0.5%;100万-300万元的仅有1个,占比为0.25%;而收入 10 万元以下的村(社区)为 292个,占比 73.15%。村集体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村(社区)收入普遍较低,稳定增收难度较大。另外,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资金人才保障不足。年轻人绝大部分外出,连找个“电脑操作员”都是难事,人才缺乏是短板。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无积累,部分村甚至严重负债,村内开支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而随着村内各项事务工作的刚性支出不断攀升,很难有节余的资金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据统计,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为8.8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8699.91万元,占比仅为 9.87%。经营性资产大多为政府性投资,主要依赖财政补助。一些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收入不稳定。    

(二)主观因素不足。一是村干部主观能动性不足。近几年各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村级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信心不强;一些村干部考虑到企业建成后投资收益的问题,害怕失败、刻板保守、办法不多。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没有持续的集体经营收入。二是部分合作组织形式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5户农民以上自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是全村村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就是理事长、法人代表在单打独斗,“合作”有待加强。另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都是村支部书记一肩挑,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时间精力上难以顾及。三是组织引领作用没有发挥。一部分村(社区)机动地、园地等资产资源承包合同到期后,续包或重新发包不连贯。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主人翁思想,一些村干部对中央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文件理解不到位,对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宣传和引导不够。    

(三)农业产业发展普遍质量不高。一是产业结构类型单一、产出率低。衡南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种植粮食的收入受农产品供求、产品构成与质量影响较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往往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效。高效特色作物占比较低,设施农业面积6500亩,占耕地面积不到1%,且设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素进行调控,抵御生产风险能力较低。二是产业链不完善、带动能力弱。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加工业与先进县市区有差距。县产业开发区关于农业加工业的企业屈指可数。全县农产品加工处于低水平初加工开发阶段,产业提升缓慢,已成为“接一连三”的短板弱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三是经营管理不规范、品牌影响小。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组建层次低、规模小和运行不规范等特点,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候,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没有体现出品牌应有的影响力。    

四、发展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通过到郴州市临武县调研学习,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高位推动“聚合力”。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系统考量,从组织领导、发展路径、要素支撑等方面发力,高位推动,打好“组合拳”,构筑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凝聚推动的强大合力。多年来,临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临武鸭、香芋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乡村振兴工程来抓,从领导、政策和资金层面,坚定不移地扶持推进。一是上下同心齐发力。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指挥长的县发展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指挥部,明确组织、财政、产业开发区、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调度疑难问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领导联点指导、职能部门共推、镇村为主实施”的高位推动格局。二是规划引领明路径。发改部门对全县各行政村(涉农)社区开展总结分析,聚焦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困难瓶颈,提出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为总方向,以“资产盘活+股份合作型、项目承接+生产服务型、产业发展+旅游拓展型、物业经营+异地置业型”等发展模式,为全县所有的村(社区)“把脉问诊”,为“产业发展在屋场”、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指明发展路径。三是县域招商补短板。产业开发区要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主一特双总部”的产业规划蓝图,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规划与招商工作做实做到位。抓紧产业转移窗口期,借助区域之间的发展梯差与互补性,在粤港澳大湾区驻点招商,创新招商途径以商招商,全面挖掘探寻本地企业与目标企业间的投资关系、高管任职关系、上下游关系,基于本地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需求,尤其是针对其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门出台在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实惠政策,搞好“一对一”服务,实施精准招商, 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和项目落地衡南,以做活县域农业产业。    

(二)进一步巩固提升,精准施策“强内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在村,关键在人,资金项目是基础,同时要保障一二三产业用地。一是聚焦分类“盘活”资金项目。乡村振兴和财政部门要引导村干部围绕产业谋发展,在“村社分账”机制下,资金项目跟着产业走。对于经济薄弱村,通过建立党政机关领导和机关干部联系帮扶责任制,把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资源导入农村,采取“刚性输血”,解决其资金短缺和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一般面上村,联系帮扶资源,落实帮扶项目,采取“盘活造血”,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对于先进典型村,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建共享,规范股份合作模式,通过“先富”样板带动区域农业产业连片发展。二是聚焦内外“用好”两方面人才。临武县汾市镇龙归坪,从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如今的文明富裕小康村,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村党支部。组织部门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将村党组织书记选举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董事长),强化党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领导力。集体经济组织要注重培养后备队伍和青年农民,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和当地乡贤、在外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资源招商引资,争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产业资本落户农村反哺农业,力争引进一个能人、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三是聚焦政策“整好”一二三产业用地。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部门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整合农民闲置和撂荒土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核心,农户把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民小组,村民小组把土地的集中管理权委托给村委会,村委会借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与市场连接,解决第一产业用地问题。整合现有的低、小、散村级物业(村小学和老村部),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农村宅基地清理以及土地整理复垦节余土地,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合,解决第二、三产业用地问题。    

(三)进一步抱团培优,整合资源“添活力”。产业资源整合是要将县域内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对接,高效的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产业赋能大文章。一是结构调整既要稳、更要优。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土地产出低、群众增收困难的问题,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举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农业农村部门要以实施高标准农田为抓手,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全力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培育新的产业优势,重点围绕有发展潜力和能大规模生产的“生猪、湘黄鸡、黄皮草鱼”现代养殖业和“茶叶、茶油、菜籽油”特色种植业,依据市场前景和导向,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章,为加工园区招商引资,开展优势产品加工奠定基础。二是品牌打造既要快速、更要持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政策,要围绕品质强化品牌,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持续激励企业组建品牌联盟平台。建议临武县将“临武鸭”品牌打造超过20年,我县“清泉农夫”的品牌投入还要持续加大,同时要保持久久为功的耐心。三是链条完善既要利当前、更要抓长远。农业全产业链条包括种植养殖板块、加工板块、商贸板块要链接紧密,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确保每个板块都有钱赚。全产业链发展既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能保障产品绿色安全和确保各链条长久合理利润。我县要紧抓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落户我县的好契机,在补链强链上出实招,制定长远的产业规划。如“清泉农夫.生态鱼”“清泉农夫.湘黄鸡”,其产业链条补链必须在深加工方面发力,鉴于水产冷鲜物流的局限性,可从鱼制品角度思考,以“衡南黄皮草鱼”打造“衡阳鱼丸更正宗”,针对性开展鱼丸规模加工建厂,“清泉农夫.湘黄鸡”要培育或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展加工产品创新,比如做预制菜、卤鸡、小包休闲食品等等。市场监管部门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只要来衡南,一切都不难”的投资沃土,让产业链主体来得多、长得大。    

(四)进一步转换机制,细化管理“增实力”。集体经济要持续发展壮大,还需建立健全完善、公平的管理机制。一是以三资管理为重点,规范决策监督机制。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阳光公开运行,规范村级承包合同,健全合同监督管理制度,严防村集体资产发包、处置中流失,保障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完善建立“制度为本、监督为主、惩治为用”一体化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职能,对因经营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造成集体资金重大损失的,追究村“两委”主要干部和相关管理人员主体责任和监事会相关人员的监督责任,切实保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二是以会计核算为重点,规范经营管理机制。在全县深入推进“村社分账”工作,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别设置账套,进行独立会计核算,明确各自经济业务范围和财务收支界限。在现有村财乡代管体制下,乡镇(街道)要加强对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加强基层农经队伍体系建设,落实人员,强化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机构队伍,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严禁账目管理混乱等现象。三是以收益分配为重点,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收益分配机制能促进集体经济不断积累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稳妥地解决好村集体收益的分配问题。对于村民,要完善其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和管理办法。对于集体经济管理人员,要探索建立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经营管理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探索推行“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干部结构性补贴制度。对经营收入较好村(社区),推广经营班子年薪制、风险抵押金制以及外聘职业经理人、独立董事等经营管理机制,有条件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探索股权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政经分离”,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在选民资格、组织功能、账目资产、议事决策的“四分离”。    

开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调研,就是把政协工作放到全县中心任务中去谋划,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职责作用,必将凝聚起产业发展共识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强大合力,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为谱写衡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