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
基层中医药覆盖面明显扩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赵文华表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趋于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此外,6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20所中医院纳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的范围,8个中医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医药行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通过近年来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全部原贫困县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县级中医院中医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至2020年底,85.8%的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多地加速布局中医药产业发展
事实上,在中央的指引下,地方对中医药布局明显提速。
8月1日,《山西省中医药条例》实施。而在此之前,山西省、太原市的相关部门已相继发布《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方案》和《建设中医药强市实施方案》,明确太原将通过实施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等10项中医药振兴发展专项行动,带动太原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例如,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条例》明确“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中医类区域性医疗中心”“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独立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在便民惠民方面,《条例》规定“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本地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养生、休闲等特色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保障用药安全方面,《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质量管理规范,明确中药饮片代煎服务遵循的煎制方法和工艺流程,加强对代煎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目前山西省91个农业县(市)中,有88个设置公立中医医院,覆盖率达96.7%。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半小时中医服务圈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
上海也发布了《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将重点探索打造中西医协同发展新模式、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高地、努力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此次上海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共同创立了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切入点,探索重大关键理论的突破,打造国家级的中医西医汇聚创新高地。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中医药服务流程、特色内涵、质量水平等360度的“深度评价”,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多部门协同与系统设计,以高水平临床研究为抓手,聚焦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内涵发展,打造科创引领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上海已启动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试点。上海卫生健康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药监局等5部门联合启动了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已确定第一批试点医院和试点企业,并依托上海中药行业协会建立了上海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管理平台。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方面表示,上海将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发展难题,全面落实改革举措和建设任务,为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智慧。
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分层分类推进高水平中医院建设规划的实质落地,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新场景,利用好临床大数据开展精准考核,尤其要通过中医单病种支付政策牵引,逐步实现重点专科重点病种数据化的过程管理、在推动中医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服务、专科建设和临床科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下一步,上海将在新的起点上,利用好创建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打造中医院创新发展的制度链条,继续以绩效促内涵、以绩效促改革、以绩效促发展。今后,上海也会进一步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对存在的质量短板问题开展追踪考核,不断提升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表示,我国已将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括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推动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但是,赵文华也指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仍为制约中医药分级诊疗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赵文华建议,下一步加快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县级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另外,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赵文华表示,我国将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将在巩固成果、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
未来将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进一步完善现有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5年,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基本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6至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同时,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省、县两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完善人员和设备设施配备,建立健全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和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大力开展推广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特色。到2025年,原则上所有县域均应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