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4日下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4位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现将曹卫星、徐晓兰、刘忠范、张连起、姚爱兴、易纲、李世杰、燕瑛、李惠东、王晓东、方光华、冯正霖、李瑶、洪慧民14位全国政协常委的发言摘登予以刊发,供大家参阅。
燕瑛常委的发言:突破AI行业大模型瓶颈 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国产大模型爆发增长,DeepSeek、文心一言等AI通用大模型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AI技术创新生态的发展。
建议:
一、以“激励—技术—制度”数据共享体系,解决AI行业大模型数据获取困难。建立数据贡献激励机制,为数据共享机构提供专项资金奖励。推广隐私计算技术应用,配套区块链存证解决数据确权问题,降低AI行业大模型协作风险。构建行业数据共享联盟,建设跨机构数据平台和高质量行业知识库。
二、以“政策—技术—生态”支撑体系,破解AI行业大模型算力瓶颈。可考虑推广并增加算力券发放,为中小企业提供阶梯式算力补贴。由政府、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联合行业专家优化算力使用,通过算法优化与模型压缩技术提升算力利用率。
三、以“政策引导—技术协同—生态共建”发展机制,促进行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协同发展。发布专项政策,确立技术接口标准和数据共享规则,促进知识迁移和模型复用。建立技术协同平台,开放通用大模型的底层能力接口,实现双向赋能。政府主导AI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企业构建生态联盟,整合资源、共享技术,更好赋能产业落地。
四、以“专项机制—资金支持—跨域合作”多种方式,培养AI技术与行业知识复合型人才。设立复合型人才专项培养机制和资金。激励跨行业人才合作,通过政策支持与生态协作,促进AI人才跨行业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李惠东常委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深化农技体制机制改革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成的两股力量,在农技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的改革创新。
建议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措施协同、制度模式创新,健全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机制,构建农技推广新型服务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一、创新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以县域为基础,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管办分离,实行“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机构”二元管理模式;建立“县级总站﹢区域中心站﹢村级服务站”三级网络,推行“一业一策”特色产业服务包制度。
二、构建新型合作服务模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补充服务”的混合农技供给模式,成立区域性农技服务联盟;培育经营主体,设立农技服务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农技服务保险制度。
三、完善动态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需求响应机制,推行“农民点单、机构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建立“服务对象满意度﹢技术到位率﹢产业贡献度”三维评价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用足用实用好“编制池”,搭建“县管乡用、区域调配”的管理架构;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审制度;实施“农技人才振兴计划”、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进一步补齐能力短板,优化队伍结构。
五、加速形成工作合力。政府部门统筹推动,科研机构创新驱动,社会组织协调联动,大型企业联合带动。
王晓东常委的发言:发挥县城的城乡融合战略支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点在县城,建议从“围绕五大体系,增强五大功能”着力:
一、围绕城乡融合规划体系,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一是提高县城规划的现代性;二是提高县城规划的特色性;三是提高县城规划的融合性。
二、围绕现代化市场体系,增强县城要素聚集的功能。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着力提升人居环境;三是着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技术推动市场建设;四是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
三、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县城发展承载功能。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大城市周边县城要主动对接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势产业,专业功能县城要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重点生态功能县城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人口流失县城要促进人口和产业双集中,走集约发展之路。
四、围绕现代化治理体系,增强县城辐射带动的功能。一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二是建设覆盖生命周期、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网络;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四是推进县城的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五、围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功能。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专业镇、重点镇、特色镇,加大力度支持县城有机更新。
方光华常委的发言:群策群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推动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就业资源更大力度向高校毕业生群体倾斜。国有企业发挥就业示范带动作用,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增岗增人。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部门夯实政策性岗位稳定器作用。挖掘基层治理、社区服务等基层就业空间,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
二、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充分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平台作用,灵活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帮助小微企业做好招聘展示,匹配适合人才。
三、更高效率地推进产教融合。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将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引厂入校,引校入厂,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形成高校与企业产业技术协同研发生态。继续实施百万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
四、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赋能。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将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条款落到实处。指导和帮助企业充分用好稳岗返还、扩岗激励、创业支持和人岗匹配等政策举措,推动政策精准直达,红利应享尽享。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登记失业青年常态化帮扶,加强对平台企业用工指导,维护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
冯正霖常委的发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推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五个特点。一是市场从高速扩张转向平稳发展。二是市场向相对成熟阶段转变。三是行业主体加速转型。四是需求结构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五是发展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多元支撑。
二、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构建新模式需打破“路径依赖”,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一是破解供需错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三是以人为本。
三、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在“五个创新”。一是政策创新,充分释放住房需求潜力。优化调减限制性政策,缓解新市民首付压力。二是制度创新,建立“市场﹢保障”“租购并举”的合理格局。三是结构创新,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头部房企向“开发﹢运营﹢服务”复合模式转型,中小房企深耕县域、细分领域。继续培育多类型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四是产品创新,以“好房子”标准优化供给,盘活存量提升品质。鼓励房企提供“菜单式装修”,满足个性化需求。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基层治理相结合,推动“旧房变新房、小区变社区”。五是机制创新,围绕新模式打好“组合拳”。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改革完善商品房销售制度,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构建与新模式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从重交易环节税收适时转向交易和保有环节税收并重。推动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更好体现扩大内需导向。
总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房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瑶常委的发言:加强投融资支持 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投资规模及效益有待提升、服务贸易投资有待加强、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监测与防控体系等问题。
建议:
一、提高“一带一路”投资质量和效率。根据共建国家政治经济、产业布局、投资环境等因素适度集中投资。助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协调配合,鼓励以股权投资带动债权投资,以国企投资带动民企投资,以项目投资带动服务投资,提高投资质效。
二、以数字贸易为主导拓宽服务贸易新业态。共建大数据开发服务中心、跨境电商服务中心、高端离岸服务外包中心、离岸贸易结算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等智能平台,开创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现代新型服务贸易合作发展新格局。
三、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资和结算。促进与更多沿线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和结算协议,以市场化方式为更多共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共建国家商业银行跨境本币授信和拆借,积极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及数字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多国和多边支付结算体系联网。
四、强化国际投资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亚投行、金砖银行成员国以本币增资的规模,鼓励使用亚投行、金砖银行成员国的本币进行贸易融资和建设投资。
五、科学防控项目投资风险。发挥股权投资的杠杆作用,降低项目主体债务负担;利用政策性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多重优势,有效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加大对“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的保险服务。
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配套保障机制。建立统筹规划管理机制、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及项目投资指导委员会,联合国内外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涉及的地缘政治、外交、政策等予以指导和协调。
洪慧民常委的发言: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
近年来,国内核心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地缘政治影响的因素,但根本上说是中国产业升级、国内企业和产品强势崛起的结果。
当前,外资在华经营行为已经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部分外企经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自身规律。二是新增外资业态发生较大变化,服务业、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产业比重提升较大。三是国际商务合作、信息流通仍存在堵点,很多外企对中国营商环境、产业的发展、人才的职业素养等情况不了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针对这些新情况,“鼓励外商投资”“稳定对外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导向和措施需作出积极主动的调整。
建议:
一、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高端服务业。将高端服务业作为吸引外资重点方向,有意识地引入国际一流企业和知名品牌扎根中国,重数量更重质量,为经济结构优化、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战略支点。
二、鼓励并引导本土优势制造企业出海。对赶超、代替外国企业而成为新的行业冠军的国内制造企业予以褒奖,并鼓励企业出海争取国际市场。警惕和防止本土产业的空心化,在各地考核中加强对GNP(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重视,与GDP(国内生产总值)参照评价,防止出现一边鼓励企业出海、一边给企业出海制造困难的情况。
三、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模式,建立实体化运作的海外商务服务中心。在重点国家和节点城市设立多层次、多模式、多背景的“海外商务服务中心”,由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实体化运作,聚焦吸引外资和国内企业组团出海,建设成为大力宣介中国的窗口、外企到中国投资的桥梁、中国企业出海的“娘家”。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6月25日06版)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