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省政协在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对省政协提交的《关于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建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报告站位高、思路清、措施实,对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报告中的意见建议,充分吸纳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当中。
这一成果的取得,是湖南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政协担当和作为。
从春天出发,省政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主动融入大局,挺膺担当,将助力湖南“十五五”规划科学编制作为履职重点,团结带领全省各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摸实情、跨界别协商聚合力、靶向建言献良策,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一份份高言值的调研报告,为湖南未来5年发展蓝图注入政协智慧,贡献协商力量。
高位推动 深入调研
寻求发展最优解
为高质量编制湖南省“十五五”规划,中共湖南省委将54项重大专题调研交各部门承办,省政协负责7个专项。
“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是关乎湖南长远发展的大事。省政协要立足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按照‘1453’履职总要求,组织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一线,紧密联系界别群众,深度调查研究,为我省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今年3月,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推动省政协助力科学编制湖南“十五五”规划相关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助力湖南“十五五”规划科学编制的“集结号”吹响后,省政协党组将助力规划编制作为“头号工程”,先后8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
今年4月,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率队在长沙围绕助力湖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调研。
省政协领导领衔,各专委会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优势,组织专题调研组“兵分多路”,用脚步丈量湖湘大地,用真心倾听百姓心声。从洞庭湖畔到武陵山区,从科创园区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产业发展的真实脉搏、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民生保障的薄弱环节。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多种方式并用,寻求发展最优解。
与此同时,各调研组既深入省内各市县摸底,又赴外省市取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在对比调研中开阔视野,在借鉴中启发思路。
工作推进过程中,省政协各专委会精心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商议政。通过一次次深入的交流、一场场坦诚的协商,各方智慧碰撞,不同意见交融,不仅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凝聚了广泛共识,也形成了推动湖南发展的强大合力。正如一位基层委员所说:“我们的声音能被吸纳到‘十五五’规划中,这是协商民主的力量。”
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协商、反复打磨,7个专题调研报告最终形成,体现了数据支撑、案例佐证和对策建议。
7月中旬,在各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省政协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梳理,汇总提炼,凝结成沉甸甸的履职成果——《关于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建议》综合报告。
这份凝聚着湖南政协人智慧与担当的报告,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立足湖南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聚焦重点 精准献策
交出履职成绩单
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省政协聚焦湖南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深潜一线、解剖麻雀,力求精准破题,为规划编制提供丰富素材和智力支撑。
7月召开的省政协常委会会议,围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课题开展协商议政。
——守护“长江之肾”。“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指引着洞庭湖治理的方向。省政协调研组历时4个月,走遍湖区四市,还赴江西鄱阳湖区考察,直面江湖关系复杂、水安全保障形势严峻、湖区发展与民生保障待平衡等难题,提出“加大系统保护与治理研究;推进堤防加固、生态疏浚等五大工程,建设‘安澜洞庭’;推动港产园城融合,打造长江经济带口岸经济群;畅通水运网络,释放水经济动能”系统建议,助力擦亮洞庭生态名片。
——点“绿”成“金”。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省政协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大专题调研课题。3月至6月,调研组深入部分省直单位、市县基层调研协商,形成了共识。委员们建议,围绕“制度机制完善+试点示范推广+产业深度融合+科技人才保障”四大核心路径,重点打造“两个示范工程”,基本形成“两山”理念转化湖南模式,为美丽湖南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未来,张家界的奇峰、南岳的云海、湘西的林海,都将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托举“青春湖南”。省政协调研组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走访团省委、省人社厅等部门,深入长沙、株洲等地调研后,建议“十五五”期间,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建设高质效青年创新创业环境、“选育用留”全链条青年人才培养环境、高品质宜居生活环境、全方位青年开放发展环境,全域建设青年友好生态,实现“湖南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湖南更有为”的生动图景。
——奠基“全龄未来”。3月以来,“全面推进湖南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足迹遍及长沙、湘潭,并远赴川渝陕,参考苏皖两省有关资料。委员们呼吁构建覆盖全龄、多元协同的友好型教育体系,推动教、科、才一体改革,到2030年建成“全龄覆盖、数智赋能、产教融合、区域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适配人口、人口驱动发展”目标。
——振兴“大湘西”。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该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省政协调研组深入湘西腹地,查实情、听民声,并对比川渝经验,提出“产业层次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促进省域均衡协调发展。
——引湘商“归巢”。湘商回归是湖南汇聚资源、激活经济发展动能的重大举措。省政协调研组在长沙、益阳、娄底、怀化等地密集调研,与省商务厅、省工商联以及有关省直部门深入座谈,全面了解全省湘商回归工作的现状、经验做法,共同为湘商回归支招:拓展“大湘商”范畴,建立“泛湘商”数据库,实施“湘才回流计划”;深化产业链招商,建立“总部回归、产业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科技回归”协同机制,力争“十五五”期间形成“回归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
广泛发动 集智聚力
共奏规划编制协奏曲
规划编制既要“顶天”对接国家战略,也要“立地”回应群众期盼。
今年2月,省政协办公厅发出《致全省各级政协委员的倡议书》,号召大家当好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参与者、参谋者、推动者,积极建言献策。政协云App同步敞开大门,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声音。
倡议一经发出,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退休教师李建国通过委员工作室提交的“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议,被民政部门纳入规划考量;种粮大户王先富反映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推动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专项排查……5个多月来,政协云App上一场场“云协商”热闹非凡,一个个“金点子”涌流,委员工作室里“好声音”汇聚。
与此同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政协委员,怀着同样的热忱和责任,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围绕湖南“十五五”规划编制积极建言献策。
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市州政协人资环委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开展调研。
建议出台助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文旅IP保护专项立法;打破跨境数据流动壁垒,完善宅基地监管机制;推广“本土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应急设施改造模式;推动中医药与饮食行业、大健康产业、文旅文创产业等融合发展……
短短5个月里,累计收到社情民意信息3100多条,涵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交通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扩大内需、扩大高水平开放、“三农”工作、补齐重点领域民生短板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委员们对湖南发展的深切关注和对民生福祉的殷切期望。
经过梳理汇总,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建议报送至省委、省政府,这些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政协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智慧海洋。
目前,“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阶段,省政协将始终与省委、省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持续将政协的智慧和力量融入这份关乎湖南未来的宏伟蓝图中,以“政协之能”推动规划从“纸上”到“地上”,从“建言”到“见效”,共同在三湘大地上铺展更新更美的画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