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至大湾区3-5小时便捷通达圈;
探索完善“飞地经济”产业合作;
争取设立直通港澳的内地高铁口岸;
建立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中心和离岸金融结算中心;
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协同创新模式……
近日,《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出炉,为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突破性举措。
吸纳
《方案》凝结政协智慧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是省政协近年履职的一个重要关键词。省政协以“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调研协商监督课题,并在邵阳举办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先后邀请香港和澳门科教代表团访湘。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相关调研报告和建议案。
2019年7月,省政协主办的“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邵阳举行
“透过《方案》,我看到了政协人奔走省内外的身影,听到了政协人的呼声与建言,《方案》彰显了政协参政议政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作为课题的全程参加者,省政协委员、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冰说,《方案》共8大方面30条,基本每一条都有政协委员的声音。
如省政协港澳委员集体提案建议“建设港澳科创园”,《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湖南粤港澳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政协云曾围绕“广清永高铁”开展话题讨论,《方案》中提出“规划建设广清永高铁”。此外,调研组重点关注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对接对话合作长效机制、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等建议都在《方案》中有所体现。
省政协委员、澳门君天集团董事长叶惊涛建议把湖南的现代农业与大湾区对接起来,推动粗放农业向精致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对此,《方案》明确提出,全方位对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瞄准大湾区对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挥区位优势,扶持现代化设施设备建设,打造‘湘江源’蔬菜区域公用品牌。”
拓展
政协建议带来新启发
北冰认为,《方案》具有指导性、方向性、操作性,为湖南对接大湾区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正确的方位、清晰的路径。其中部分内容,在吸纳政协委员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
调研中,委员们十分关注湖南文旅产业与大湾区的对接,港澳委员还专门赴湘西考察康养项目。“湖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将是下一个万亿产业。大湾区既是客源地,也是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的重要通道,双方完全能够实现互联互补。”北冰说。
《方案》中对此进行了着重强化,将“促进区域旅游休闲康养联动”作为一个大的方面,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规划。
《方案》还吸纳了调研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拓口兴岸”工程建议,并对“拓口兴岸”工程进行了拓展和细化,提出“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大湾区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申报中国(湖南)自贸区,争取设立直通港澳的内地高铁口岸。”
《方案》提出要共筑南岭生态安全屏障。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邹璇介绍,在广西调研时了解到,为加强西江流域生态建设,广西、广东建立了省长对话机制,这为双方合作开拓了新的平台。而广东、湖南分别位于南岭的南北两面,绿色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将拥有更多共同语言。
突破
多年建议获得新进展
邹璇还格外留意并感到欣慰的是,有一部分过去提出过很多次的建议,在《方案》里实现了新突破。
如《方案》提出“建立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中心和离岸金融结算中心”,这是采纳自调研报告中的“原话”。过去,湖南对外贸易需要转到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区进行结算,若能实现本地结算,在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还将有利于降低机会成本,促进信息对称,对外向型企业降低成本、控制风险都非常重要。“相信,这一窗口打开后,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对外出口企业规模和数量都将会有跨越式发展。”邹璇说。
同样具有开拓性的还有关于“异地研发孵化”和“飞地经济”的建议。
在广西,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飞地模式”,建立起税收分成、成果分享、互惠双赢机制,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赴香港的调研,启发了委员们以“孵化在大湾区、产业化在湖南”“研发在大湾区、生产在湖南”的协同创新模式,来突破当前高端人才引进的瓶颈。
文|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