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辣椒院士”邹学校、“养猪院士”印遇龙、“科研渔夫”刘少军、“茶界院士”刘仲华——这五位长期在湖南农业领域工作研究的院士,在各自领域深耕几十年,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成为湖南农业领域最牛的“院士天团”。
这一次,“院士天团”来了,他们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齐建言!
根据全国政协的安排,“全国政协书院”读书活动将湖南省政协作为首批联动开展委员读书活动试点单位。湖南省政协围绕读书书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开展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10月28日起,由湖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指导,政协云、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联合推出“院士·专家说 | 新时代乡村振兴”系列。
湖南农业领域的五名院士,以及知名专家、委员齐建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研发是湖南的靓丽名片。袁隆平认为,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已有新突破。与此同时,袁隆平点赞政协读书活动,“要多读好书,读有益的书”。
辣椒产业是高效益的蔬菜产业,湖南人爱吃辣、能吃辣。“辣椒院士”邹学校建议从全国范围内考虑辣椒产业布局,通过文旅结合,借鉴“辣椒小镇”打造等模式,弘扬辣椒文化,促进辣椒全产业链发展。
生猪养殖对于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抓好居民“菜篮子工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是传统养猪大省。“养猪院士”印遇龙提倡“种养结合”循环生态模式,建议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品牌农业。
“科研渔夫”、院士刘少军是水产专家,他和父亲刘筠两代人30多年接力科研,“院士父子”是科研界佳话。刘少军建议通过建立良种良养良销模式推动渔业发展,科研人员要走到基层,把论文写在池塘上。
茶产业经济效益高,湖南是中国重点产茶省之一,产茶量居全国第二位。“茶界院士”刘仲华建议,发挥湖南特色茶产业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全面推进“三湘四水五彩湘茶”。
湖南农业领域“院士天团”以及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正为全国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与此同时,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院士、专家、委员发挥自身专长,服务乡村振兴,将读书与履职紧密结合,将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履职成果,更好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服务。
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黄璐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