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湖南省政协委员参加网上“全国政协书院”读书活动来到第30天,湖南读书群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主题,继续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第十章节“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的学习,当天交流讨论的主题是“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农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让农村贫困群众大脑“富”起来
《老子》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脱贫攻坚战中,这同样是一项重要的“战术”。向绍文委员表示,乡村文化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不断释放农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的主体性,实现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使亿万农民群众“脑袋富”,一方面可发挥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等的良好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农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使亿万农民群众由内心生发出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不断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正能量。
李述初委员表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过去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鼓励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融入城市,事实上这种导向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人口的减少就是扶贫工作最显著的成效。因此,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平委员说道,身边人,身边事,老百姓更信服。乡贤是百姓身边的道德典范,是最接地气的“乡土教材”。在精神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掘乡贤资源,选出群众身边见得着、信得过、有说服力的新乡贤,寻找全村口碑好、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传递信息、传授技术、扶贫帮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江帆委员认为,摆脱贫困,如果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能有效激发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培育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拔除思想上和能力上的穷根。精准扶贫,精在扶志与扶智的帮扶措施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精准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抓药。如此,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工作不打折扣。
扶志与扶智“两条腿走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扶智”要求外在加强教育,“扶志”则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在脱贫欲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委员们认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运用扶志与扶智两条腿走路,恢复贫困群众内生能力自我提升系统的功能,激发脱贫攻坚活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李述初委员说道,脱贫攻坚工作之难点在于精神脱贫,需扶贫困户之“志”。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扶贫困户之“志愿”、扶贫困户之“志气”。扶贫困户之“志愿”,就要让贫困户树立脱贫愿景,对脱贫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为贫困户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发展、未来的蓝图,让他们对脱贫后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激发贫困户想要脱贫的愿望,从内心深处渴望脱贫。
如何实现扶志与扶智“两条腿走路”?委员们充分讨论,献计献策。
廖炎秋委员表示,这“两扶”关键是靠教育。所以农村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应该把宣传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等等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
刘强玉委员也认为,教育是扶“志”和“智”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要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他建议,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立志,同时要结合乡村实际学一些实际的有用的农技知识。职业教育中也要有通识教育,培养新型的有志于改变农村面貌的技术人才。乡村教育不一定要高大上,不一定要培养很高学历的人,但一定要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志智双扶’不仅要解决贫困户的脱贫之‘志’和‘智’, 同时要建立致富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转化,并涵养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刘祖治委员补充道,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充分利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以合作组织联动、龙头企业带动等引导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增加贫困户收益渠道。
向绍文委员则提出,加强文化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政府采购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文化扶贫工作的载体和途径,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文化”,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项目。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夏丽杰
通讯员|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