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风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各级政协党组要认真落实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责要求,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这里提出了“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命运共同体是各种共同体的综合,它蕴含着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政治共同体尤其重要,它是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上,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共同的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性特征。政治共同体是一种政治联盟,但它比普通的政治联盟更加高级、更加稳固和更加成熟。因为普通政治联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而利益既然随时变化,那么联盟也不会稳固。政治共同体的本质性特征必须落实到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否则这个共同体是不牢固的。
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命题。
首先,从性质定位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人民政协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的本质是政治联盟。但要看到,人民政协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联盟。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联盟往往是一种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暂时合作,一些党派联合起来执政,组建政府内阁。由于这些政党联盟不存在共同的政治价值观,政治联盟是松散的利益合作,因此是不稳固的,往往会联盟破裂、政府解散,重新组建政府。作为一个政治联盟,人民政协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里那种松散的政治联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因为它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共同的政治价值观。这个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它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定盘星、压舱石,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统一认识、指引方向、推动实践,筑牢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其次,从历史渊源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了“五一口号”。初稿中,工作人员拟的第五条是“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毛泽东主席把它删掉,改成“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条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当时共产党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抛开民主党派,独立建国。如果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常规操作,只要能够独立组阁,就一定会这么做。但是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主动联合各民主党派,创立人民政协,创建了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宽阔的胸襟、谦虚的态度赢得了民主人士的高度赞誉。陈叔通感慨地说,我看到的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惟独毛泽东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这种胸襟和气度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举世罕有的。人民政协就是这种胸襟和气度的制度化,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最宽阔的胸襟和气度。人民政协提议设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确认,人民解放和人民革命是伟大的、光荣的和正确的事业,充分肯定了鸦片战争以来,所有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仁人志士所做的伟大贡献。这一碑文是毛泽东主席拟写的,但落款不是毛泽东个人,也不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同,获得有史以来最纯正的合法性,用中国传统史学的评价来说,就是“得国最正”,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代表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逝去的人民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对新中国的建立赋予了最广泛最光荣的认可。
再次,从工作职能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使命。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其基本职能。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因此不能抱着事务主义的观点来理解人民政协的工作职能,好像协商、监督和议政是我的事情,我把这些事情做了就完事了,至于它们的努力方向,那就不是我要管的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贯穿这些职能的价值使命是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也就是说,贯穿在这些职能中的价值使命就是凝聚共识、促进团结,而共识与团结恰恰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性规定,因此人民政协天然就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使命。
最后,从组织构成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规定。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包含34个界别。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最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政治特征。在单纯的西方选举制度下,会有一些少数群体永远无法在选票中胜出,因此这些少数群体不得不通过上街游行、制造社会关注议题、法律诉讼等手段来进入政治。比如一些同性恋群体,有时甚至以对抗的方式来表达其诉求。而在中国,在选举做不到的地方,有政协为各种边缘或少数群体发言和协商,从而大大减少了政治摩擦的成本。打个比方,宗教界人士,如果按照正常选举的程序,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到政治舞台中去发言。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系统性的、对于少数群体的歧视,最终会引发社会撕裂和对抗。而人民政协制度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人民政协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可以说,其组织构成蕴含了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规定。
“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这一命题具有原创性,蕴含着重大意义,这意味着我们要着重抓住共同政治价值观这个本质性特征,需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强化人民政协对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的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界别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一个团结民主的政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