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畅: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着力点

人物名片

杨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对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履职方向正确

一是要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机制。二是建立将政协工作纳入党委工作全局的制度。把政协重点工作全部纳入党委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与全局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党委常委会会议定期听取政协党组工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对政协党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等。三是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加强政协党组、机关党组、专门委员会分党组建设。四是坚持和完善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制度。健全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完善学习座谈会办法和学习座谈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二、聚焦协商民主,提高国家治理的决策效能

一是提高开展协商的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细化、明确协商内容,规范协商议题的提出机制,会同党委、政府、人大制定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增加协商密度。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推进参政议政成果反馈制度化和有效转化,提高参政议政实效。二是持续推进协商议政平台建设,丰富协商形式,完善协商议政格局体系。健全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为重点的政协协商议政格局,持续深化协商平台建设等。三是完善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的保障机制。完善政协委员知情明政机制。修订党委政府议事规则,制定出台党委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实施机制、政府政协工作协商联席会议等规定,形成程序规范、环节完整的制度体系。

三、广泛凝聚共识,提高国家治理决策的共识度

一是履行好凝聚共识重要职能,发挥好“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作用,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切实把凝聚共识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完善加强凝聚共识工作的制度机制。注重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完善谈心谈话、走访看望委员、“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群众”与“主席会议成员+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和参加单位等制度机制,深入沟通思想,广泛增进共识。三是完善线上线下平台。完善委员讲堂、“同心系列”等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委员会客厅”建设,健全沟通联络平台,开展好委员学习座谈和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四是注重融入日常履职活动、融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一些地方政协在调研、协商、监督、参与、服务等日常履职活动和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社会重大事件中,积极履职,效果良好。

四、广泛汇智聚力,提高国家治理的组织动员效能

一是坚持好政协的包容性特色,以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共同理想为基础,广泛团结联合联系,画好做大同心圆。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界别设置。合并交叉重叠的界别,如工商联和经济界、科协和科技界、共青团和青联界、台盟和台联等。细化一些委员过多的界别,如经济界可细化为公有经济界、非公有经济界、经济科学界等。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增加新兴行业的委员,或者设置新的界别。三是特别注重汇聚少数民族、宗教界的力量和智慧。这一类的力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特别重要。四是发挥人民政协广交朋友、善交朋友的优势。广泛联系、汇聚海内外力量和智慧。

五、推动多党合作,为国家治理提供稳定的政治基础和更加丰富的政治资源

一是要完善人民政协内多党合作的制度机制。探索建立了政协党组与各党派团体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共同学习提高、共同探索创新、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深度合作“四个共同”的联动机制,不断巩固多党合作共事的良好格局。健全支持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履职的制度机制、政协专委会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的制度机制、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有效衔接的制度机制。二是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更有效地引导、影响界别群众,把更广泛的界别群众团结到党的周围。支持各民主党派到新生的社会力量中吸收成员,支持各民主党派积极吸收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成员,支持各民主党派设立分支机构,使人民政协承载的多党合作能在多个层面深度展开。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