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当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热议的焦点。

“这是顺应新的现实需要。”全国政协常委张杰说,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社会方方面面诸多成果的取得,科技进步都功不可没。

从国际来看,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进入“百年未有”之新阶段,关键技术领域的角力更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倾向。小小材料,曾紧紧“卡”住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脖子”,也扼住了企业的“命门”。历经数十年研发攻关,我国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百余种重要材料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相关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数均位居世界第一。令全国政协常委李卫仍感到焦虑的是,很多先进高端材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已知的“卡脖子”技术中,大约25%是由材料发展滞后造成的。

政协常委们虽来自不同工作领域,但他们都清楚,科技自立自强路上,沿途开满鲜花,也荆棘密布。

回顾“十三五”时期,“中国天眼”落成启用、量子信息应用实现重要突破、北斗导航全球组网、5G网络加速成型……5年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但是,科技发展有成就,也有短板。杨卫常委指出,“我国基础研究的支出只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总额的6%,远小于美国的17%。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只有美国的1/4。”在全国政协常委刘忠范看来,面对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倾向、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割裂以及现行的科技评价体制,科学家们推进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

直面问题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精神的要义,是政协委员的责任与使命。

“我国科技界的许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但是要常谈常新。”全国政协常委张勤直言,可以学习技术创新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设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办公室,聘请专家分专业管理,实行管办分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体制机制。还有常委建议,明确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角色定位,制定国企、央企的研发投入红线,加大对私企研发投入的政策倾斜,制定真正可落地的政策,切实减少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过程中的行政参与。全国政协委员饶子和说,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从来不是封闭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效协同的创新治理体系……破解科研短板,委员们在分组讨论现场纷纷给出建议。

方向已明确,蓝图已绘就,政协常委们坦言,只要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就一定能够早日立稳、立强。

本刊记者:郑玉婷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21期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