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忧在哪里,协商就到哪里
——福州市政协高质量开展闭环链式协商记事
记者 王惠兵
仲春时节,走进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竹岐乡苏洋村茉莉花茶基地,最先感受到的是随清风流淌耳边的婉转乐章——“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这份“小美好”与福州市政协3月24日围绕对口协商议题“做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的调研密不可分。当天,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智库成员就基地建设、品牌推广、科技创新、茶旅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协商的建议真管用,启发了我们不少发展茉莉花茶的新方法。”基地茶农老金喜笑颜开。
2017年9月30日,福州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政协办联合印发《福州市政协协商工作规程(试行)》;2021年3月25日,市政协出台《福州市政协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工作办法(试行)》。三年多来,市政协逐步探索建立了“议题共同提出、计划共同制定、过程共同参与、成果共同推进、落实共同监督”的“五个共同”协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市政协协商民主链条实现闭环运行,把政协工作触角一步步延伸到基层。
■ 协商“专”起来
“如果对‘五个共同’协商工作机制的内涵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以制度体系确保协商民主程序合理、环节完整,以实实在在的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体现‘真协商’。”市政协主席何静彦说。
为大力推动全市内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市政协连续四年开展调研座谈、协商建言,委员们提交了15件提案、7件社情民意、3篇全会大会发言,多角度助力全市初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为助力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市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通过“福州政协”“福州政协协商”和福州“先锋944”三大平台展开网络图文直播,线上线下连通联动,链接多地交流互动……
2021年,市政协新一年协商计划火热“出炉”。“统筹推进福州现代物流城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等紧贴市委中心工作的议题,被列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选题;“打造乡村特色现代产业示范带”“治理与保护并举提升水环境质量”等20项事关福州民生发展议题,逐一出现在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的计划之中。
在福州市政协,大到城市建设,小到“鸡毛蒜皮”,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正如市政协委员方晓敏所说,“市政协的‘真协商’,不仅是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更是委员履职为民的舞台。”
■ 委员“干”起来
4月的福州晋安区象园街道,光照宜人,风景如画。
去年12月3日,福州市首个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联系点”便在此揭牌。揭牌仪式后,三级政协委员马上转场会议室,与街道居民代表面对面,倾听诉求,了解急难,开展精准建言。
“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从‘不了解’到‘初步了解’,再到‘深度参与’,一步步强化了政协工作的‘人民’属性。”市政协副主席林澄表示,建立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打通了政协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委员工作“活”起来,让委员“干”起来。
“目前,区政协178名政协委员均编组划入全区9个乡镇(街道)联络组。”晋安区政协主席魏晓辉表示,现已对联络组开展协商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并每半年通报一次联络组工作情况,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协商在一线进行、矛盾在一线化解、决策在一线落实。
“几把小板凳,围成一个圈,你来我往中把群众的烦恼都解决了。”以象园街道委员联系点为基础的一场场“小微协商”,亦是让市政协圈粉无数,广大群众及政协委员点赞连连。
“民忧在哪里,协商就到哪里。”何静彦说,下一步,市政协将探索建立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适时在其他县(市)区增设委员联系点,进一步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就地协商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汇聚起党政、社会、群众各方齐抓共治的最大合力。
■ 监督“实”起来
“入园难问题解决了,我孙子今年就上了普惠性幼儿园,省了好几千学费。要感谢党、感谢政府,也要感谢市政协的积极推动。”这是福州市居民陈大妈的心声。
民生大于天。2018年7月20日,一份经过市政协近6个月考察调研形成的“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若干问题研究”常委会会议建议案出现在市政协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其中所提意见建议被吸收转化为64条工作项目清单。
接下来,市政协从组织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到印发民主监督工作方案,通过跟进式、协商式民主监督,以重点视察、听取汇报、现场协调、民主评议等形式了解跟踪推进64条项目落实,从教育、卫生、养老、公共文化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助推福州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强弱项。
“智慧监督”、“7种监督”、“协商式监督”……如今,市政协通过系列民主监督活动,摸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民主监督工作方法,形成了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地方实践。
协商“专”起来,委员“干”起来,监督“实”起来,有福之州正在全面释放着协商民主更加蓬勃的活力。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