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光辉起点”,感悟秋收起义,委员读书群学习交流入脑入心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近日,在“百年湖湘潮”读书群中,毛泽东的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将委员读书活动引向秋收起义这段历史。

10月23日至30日,“百年湖湘潮”读书群进入第二专题学习,在省政协提案委的组织下,省政协委员围绕“秋收起义”深入学习,热烈交流。

从革命历程中追寻红色足迹

“1927年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后栋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

10月23日一早,曾剑光委员在读书群里重温了秋收起义历史,将委员们的学习与讨论引向新的专题。

“当时的出路只有‘上山’。”谢辉委员认为,“上山”与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与建党建军建国密不可分,“上山”是为了摆脱“城市中心论”束缚,实现中国革命战略中心的必然转移,由以城市斗争为主转变为深入山区乡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星星之火最终以燎原之势燃遍全中国,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释悟圣委员结合史实说:“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是理想信念是起义部队精神力量的不尽源泉;三是必胜信心是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无穷动力。”

彭钧委员感慨道:“伟大的革命家在极其艰苦和迷茫的时候,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的火种,今天看来他们的胸怀与远见堪称流芳百世的经典。”

江帆委员认为,秋收起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事求是,拨正了革命的航向。

“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最大的成果就是我党学会了实事求是。”许石林委员也有同感。在他看来,党的历史反复证明,思想僵化、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是注定要失败的。

彭翔委员从政治学的角度对“三湾改编”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进行了分析。他说,“支部建在连上”的本质是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官兵平等”的本质是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两者互为补充,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军队政治体系。

从标志物中感悟红色历史

朱水平委员在读书群里分享了电视剧《秋收起义》中的一个片段——

“我们要造一面新的旗帜,上面要有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还要有镰刀和斧头,代表工人和农民,旁边还要写着工农革命军的称号。红色,红旗鲜艳啊,离得远远的就能看到……”

接着,朱水平分享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图片,引发了委员们的热议。

“秋收起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举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袁海平委员说。

李少阳委员想起了秋收起义纪念馆旁,写着“光辉起点”四个大字的标志性雕塑,深感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总结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起点’,是秋收起义最好的写照。”刘爱军委员表示,回顾“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坚守从未改变。

秋收起义纪念馆广场中的一尊红色雕塑,也让委员们印象深刻。雕塑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手紧握枪杆,代表着“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手托举着一把燃烧的火炬,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秋收起义在我党和军队建设史中具有奠基性、开创性伟大意义,是‘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光辉思想的第一次伟大实践。”熊晓强委员说。

邓建华委员认为,秋收起义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

肖伏良委员认为,秋收起义诠释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正义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任何力量攻不破的,“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从英雄事迹中体会湖湘精神

湖南是一片红色热土,在对秋收起义历史的学习中,委员们对湖湘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杨湘川委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湖湘红色文化进行了解读:“时间上看,湖湘红色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从空间上看,它的形成深受湖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他认为,长期以来,爱国情怀都是湘籍革命家的精神支柱,在革命实践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英雄。英雄是内含着高贵品质的时代精神体现者,是具有高昂主体意识的人。在湖南,这样的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方群体,是一方山水养育的千千万万人,他们胸怀壮志,他们敢教日月换天地。”江涌委员用一段段深切的文字,描述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中,湖湘儿女的英雄形象。

胡穗委员通过几组数据,展现了湖湘儿女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参与和奉献,“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在创党时期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弄潮的湖南人,实乃三湘四水的骄傲,也激励着更多湖湘儿女在新时代接力奋斗。”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王仁祥委员引用杨度的话,体现了湖南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今湖南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便是对秋收起义的湖湘精神的发扬。

刘山委员在群里讲述了向警予烈士的事迹,黄怀德、汪业元、颜学毛等委员也纷纷分享了印象深刻的红色故事,重温了一段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陈宏忠委员说:“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真理,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能给我们提供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动力。”

作为来自澳门的委员,苏朝晖动情地表示,“湖南是红色教育资源大省,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伟人故事,必定能为澳门爱国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做好湘澳两地交流工作,推动和落实爱国教育事业,我们责无旁贷。”

文|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