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荒地正变回农田,湘潭两位政协委员这几天联手复垦

从4月2日开始到清明节这几天,湘潭经开区响水乡黄龙村的一处杂树林,多台小型挖掘机在此忙碌,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地被逐渐平整出来。原来,这处杂树林将重新变回农田,面积有100余亩。

湘潭市雨湖区政协委员、黄龙村党支部书记黄铿告诉记者,春耕之际,村里正加紧复垦,以确保这100余亩荒地尽快变成可种双季稻的基本农田。

作为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工作室的驻点村,黄龙村带头响应省政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专项监督,积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扩大村里的粮食播种面积。

荒地平整完成后,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卢玉恩主动承担起翻新耕地的经营任务。他将依托自己的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聘请当地农户种植,帮助农户创收。

自“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专项监督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在乡镇的政协委员工作室就近就地踏察核实耕地保护和粮食播种情况,深入开展专项监督,助力农民春耕生产。

3月16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工作室组织省市区三级委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展开学习交流,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议上关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讲话让委员们倍感振奋。委员工作室的成员大多从事“三农”工作,大家围绕水利基础设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基本农田抛荒撂荒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黄铿也是委员工作室的一员。他介绍,黄龙村有100多亩的成片农田已经荒废七八年,虽然种了一些经济苗木,但疏于打理,苗木生长态势并不好,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参加学习交流后,黄铿对全村的抛荒撂荒问题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第一时间组织20多名劳动力,并调来挖掘机,对这片100余亩荒地进行复耕治理,并邀请委员工作室进行监督。

政协融媒记者了解到,为鼓励粮食生产,湘潭经开区实施了每亩140元的奖补措施,同时将连片面积较大、原有基础较好的撂荒耕地串接起来,安排集中育秧,以此来改进耕作条件,提升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目前正由响水乡牵头,在3个村进行试点。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又是一名村支书,我有责任带头响应落实政策要求。”黄铿告诉政协融媒记者,为保障粮食安全,黄龙村将着力解决水利灌溉等短板。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表示,在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还将引进种粮大户开展种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

文|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