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丨奉爱花:隆回花瑶——品稻香民俗,读梯田中国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大家好,我是邵阳市政协委员奉爱花,也是土生土长的花瑶姑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隆回虎形山花瑶梯田,触摸田埂上刻着的时光印记,细品稻香里藏着的民族密码,读懂这里的农耕文明与乡村魅力。

  虎形山花瑶梯田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祖辈们在陡峭山坡上造出这片“空中粮仓”。每年清明后,头戴五彩头饰的花瑶妇女踩着春泥插秧,老人们传下“插秧脚步要轻,免惊田神”的规矩,至今仍在延续。

  金秋十月,千亩梯田化作“金海”,人工收割的传统未改,镰刀割稻的“沙沙”声、打谷机的“咚咚”声与孩子们的笑声,汇成丰收交响乐。收割节更是热闹,族长先敬天地、祭稻神,众人便热火朝天地劳作;中午用新收稻谷煮饭,配田里现抓的泥鳅、自家腌的腊肉,香味能飘出二里地;饭后老人们唱山歌、年轻人跳打蹈舞,直至月上田埂,大伙才舍得散场。

  近几年,在湖南大学的帮扶下,村庄迎来新变化。教授们考察发现,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富硒”二字,成了咱们打开致富门的钥匙。村里随即成立合作社,产出的富硒大米包装印着梯田图案,售价达普通大米的三倍。山腰白色大棚里种着“菌中黄金”羊肚菌,生长周期仅两个月,每亩收入超两万元,我帮村里联系电商平台,头茬羊肚菌上架就被抢空。山顶云雾缭绕处的茶园,产出的“虎久雾语”茶叶,由姑娘们手工采摘、老师傅炒制,不仅获绿色认证、入选湖南省茶书卷,如今在北上广的茶馆也能尝到这口山韵。

  作为政协委员,我全力推动花瑶梯田文旅发展:积极参与景区规划调研与协商,带领团队赴十几个城市宣传推介,把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搬上推介会现场。我们打造的“我在瑶山有块田”活动广受欢迎,城里人认养后,春天能来插秧、秋天可来收割,平时由村民照料,有位上海阿姨已连续三年认养,说这里的米带着阳光的甜香。

  游客增多让乡亲们生活更红火。村口阿婆开的农家乐里,猪血丸子是招牌,切开后红里透白,配米饭能吃三大碗,常常供不应求;年轻人也返乡创业,有的把老房子改成温馨民宿,有的架起手机直播,带网友看梯田日出、学花瑶挑花。目前,村里正修建农耕文化博物馆,把老农具存起来,把祖辈开垦梯田的故事记下来;还规划了徒步路线,让游客循着祖辈的痕迹,读懂梯田里的中国。

  花瑶梯田的故事,是老祖宗的传承,也是我们正在书写的新生活。我在花瑶等你,共赏春秧、夏蛙、秋稻、冬雪的四季美景,见证这片土地上的奇迹。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