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耀:热血铸就信仰与忠诚丨湖湘抗战英烈故事

  邓永耀:热血铸就信仰与忠诚

  在湖南烈士纪念塔“湖南人民英烈纪念陈列”的西展厅内,一幅邓永耀烈士的画像静静悬挂。画中的他目光如炬,眉宇间凝结着坚定的意志,仿佛正穿越时空,凝望着曾经为之奋斗与牺牲的这片土地。这幅看似朴素的画像,背后承载的是一段壮烈的人生。这位被刘伯承誉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伟大革命者,以生命诠释了信仰与忠诚。

  赤子初心:在黑暗中点亮星火

  1912年1月24日,邓永耀出生于茶陵县大冲村一个贫苦农家。父母虽家境艰难,仍坚持送他到茶陵县立高级小学就读。由于生活的重压,父母相继亡故,少年失怙的他尝尽人间冷暖,甚至因贫寒被剥夺了宗族祭祖的资格。这种深受封建压迫的切肤之痛,成为他革命意识觉醒的最初种子。

  1927年“马日事变”后,15岁的邓永耀结识了隐蔽回乡的共产党员邓有禹。在他的启蒙教育下,邓永耀积极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副校长期间,与教师刘生汉共同创作了充满革命激情的校歌:“红色世界,列宁学校多么快乐……世界责任在我肩。”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将教育实践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将课堂化作革命阵地,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开办识字班,用“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的《新三字经》唤醒民众。他还编写《我们的责任》等政治教材,讲授“以革命为终身职业”的道理。这种教育创新,使学校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为红军部队和地方党、团机关输送了大量人才。1933年,这位文质彬彬的教育者放下教鞭握起钢枪,踏上行军之路。

  文武双全:笔杆与枪杆并重的典范

  “有文化,有政治水平”,这是萧克将军对邓永耀的评价。长征途中,邓永耀始终带着一个藏书木匣,在战火间隙坚持学习思考。作为红六军团宣传部长,他既注重部队及群众中的宣传动员,又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既检查宣传工作成效,又负责扩大新兵补充队伍。这种将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其政治工作的独特智慧。

  抗战爆发后,邓永耀的文武才能得到全面展现。1938年,邓永耀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委员,率部转战冀南一带,以骁勇善战著称,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初到冀南便以400名新兵击退40多辆汽车运送的日军,展现书生领军之勇。更难得的是,他深刻理解“民心即江山”的道理,严令部队野外宿营、公平买卖,以秋毫无犯的纪律消除群众“见兵就躲”的顾虑。

  在任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东纵二团政委期间,邓永耀展现出卓越的统战能力:他对土匪萧孝成部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最终活捉匪首并收编千余人,既为民除害,又壮大了抗日力量。他善于多线推进工作:一方面组建各级抗日组织,包括永年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大队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恢复集市贸易,组织农民大种高粱,发展农业生产。这样,邓永耀将抗日救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地广大群众都称赞他是八路军的好干部。

  热血丰碑:用生命践行誓言

  1939年初,日军集结五个师团扫荡冀南根据地。得知日军来袭时,邓永耀临危不乱,实施三路分兵战术:一部分战士掩护群众转移;一部分在邓庄村南设伏;他自己率30余人赴西屯村西抢占地形,既负责阻击又承担诱敌任务。这种“正面阻击+侧翼埋伏”的战术思想,体现出邓永耀日渐成熟的军事素养。激战中,他率先击退敌军第一次冲锋。正要转移时,他头部和腿部中弹倒地。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催促战士“快引敌人进埋伏圈”,并举枪继续射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悲壮一幕,诠释了他在《我们的责任》课文中教导学生的“出革命群众安危苦乐为自己的安危苦乐”的信念。

  邓永耀牺牲后,《新华日报》专文悼念,武邑军民立碑永志:“以身作则,英勇杀敌……群众相见最切,相感最深。”这些评价不仅是对其战功的肯定,更是对其群众工作成效的见证。

  邓永耀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革命者的担当,他既是播撒革命火种的政治工作标兵,又是骁勇善战的红军将领,更是赤胆忠心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普通英雄,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救亡图存的长城。今天,回望邓永耀烈士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个体成长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一个微观缩影。画像可以褪色,但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永不磨灭。它激励着我们以同样的忠诚与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书写共产党人的壮丽诗篇。

  文 | 湖南烈士公园管理处 张晓笛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