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材、设计、镂空、打磨、包装……在东安县芦洪市镇溪源村,一盏盏精美的宫灯从这里走向各地,走出国门。
这些宫灯巧妙融合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工艺,设计精妙、轻巧便携,借助电商平台,宫灯挂到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场所,登上了央视舞台,销往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宫灯还成功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这背后是东安县政协委员、东安县冀美宫灯厂负责人易少玲返乡创业的匠心与奋斗。

易少玲与她创制的各类宫灯和灯饰。
做一个勇敢的追梦者
“做一个勇敢的追梦者”,这是易少玲的微信签名,而她的创业故事,同样始于对命运的不妥协。
早年,易少玲因家庭原因,初中没有读完,就放下学业南下打工,进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辛苦的工作没有磨灭易少玲对知识的渴望,白天上班,她就抓紧晚上学习。“那时候,我连电脑都没见过,但听说学电脑、做设计很吃香,就报了夜校学。学一个软件要1500元,相当于我两个半月的工资,我一咬牙报了3个。”
易少玲边打工边攒钱边学习,晚上8点钟下班,再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去上课。她回忆:“夜校下课回到宿舍,往往是夜里12点多了,睡不了几个小时,一大早又要爬起来上工。但我就是倔,一直没放弃,因为我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从完全不懂电脑到熟练掌握办公软件、设计软件,通过刻苦学习,易少玲顺利获得了平面设计师证书,随后应聘到一家工厂设计礼品盒。易少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机会,为了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自购教材学习,不断钻研设计软件,加上老板的支持,一年后,她成长为工厂的设计总监。

宫灯选择纸质材料,结合机器刻绘与手工组装,使灯笼更轻便、易邮寄、易组装。
回乡创业,心里更踏实
2008年前后,电商浪潮初起,易少玲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她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网店,设计工艺品在网上售卖。
有了一定积累之后,2012年,易少玲和丈夫到河北创业,在一个以传统灯笼闻名的村落租下房子,成为当地第一个尝试电商的创业者。她挨家挨户收集产品、拍照上线,将北方手工灯笼卖向全国,也是在这里,她看到了宫灯之美。
2015年,易少玲响应“湘商回归”号召回乡创业。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易少玲的回答简单却坚定:“因为家就在这里。在外面,心总是飘着的;回到家,心是落地的。”如今,她的目标不仅是经营好企业,更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南方也能有一个像北方那样的“灯笼村”。
回到家乡之后,易少玲研创出“工艺纸雕宫灯”,制作技艺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卯撬原理,将剪纸艺术与宫灯造型融为一体,拆装、组合和运输都很方便,宫灯也由单一的节庆装饰变成了可以赠送的礼品,大大扩展了适用范围,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易少玲的宫灯与传统北方灯笼最大的区别在于“轻量化”与“模块化”。她选择纸质材料,结合机器刻绘与手工组装,使灯笼更轻便、易邮寄、易组装。“北方灯笼多是木头、竹子,重且易损,我们做的灯更适合电商物流。”易少玲介绍。

易少玲(中)在央视节目中讲述她和宫灯的故事。
创新发展南派宫灯
不仅仅是在材质和制作方法上进行创新,易少玲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十二生肖、“年年有余”等吉祥图案融入设计,开发出立体剪纸宫灯系列产品。2018年初,北京故宫委托易少玲制作了一款名为“故宫·万事如意”的新年宫灯。易少玲根据故宫的特点进行设计,故宫一次下单订购了600个。这次合作大大增强了易少玲的信心。
巧妙运用文化元素,致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少玲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2021年,她设计的立体宫灯作品《中国梦》,巧妙融入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等6个场景,在“剪映百年·薪火相传——湖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剪纸作品展”上被评为最佳作品。她设计的剪纸宫灯,还获得“2021湖南文化旅游商品赛”银奖。
2024年初,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易少玲带着她设计的宫灯登上央视舞台,讲述她和宫灯的故事,南派宫灯被更多人看到。
在易少玲看来,设计感是宫灯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她的工厂已开发数百款产品。易少玲说:“产品要不断更新,就像衣服一样,人们总喜欢新的,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灯才能一直亮下去。”
天上的星照亮奋斗的路,前行的人燃起火红的灯。从流水线女工到设计总监,从电商探路者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易少玲用一把刻刀、一张红纸、一盏宫灯,照亮了自己的创业路,也为千千万万返乡创业者点亮了一盏灯——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谭钧铭
图 | 受访者提供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