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奉云:文德村的由来

文德村的由来

文/凌奉云

在衡阳县一提起文德村,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村为啥知名度这么高呢?原来70多年前,这里爆发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可以彪炳史册的惨烈战斗:

1949年9月,为了歼灭国民党白崇禧军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遵照毛主席“牵制敌人,迂回作战”的部署,统一指挥三个兵团分中、西、东三路进军华南,同时发起衡宝战役。敌军节节败退,为防敌军主力南逃,四野便派134师401团穿插敌后进行堵截。白崇禧急调部队北上以加强衡宝防线,企图迟滞人民解放军南进,于是,渣江盐田遭遇战打响了。

10月3日,敌军从衡阳县北乡今集兵镇附近,向西乡今渣江镇、台源镇进犯,以原渣江区盐田公社黄柏大队为驻点,连夜将主要兵力部署在邻近的仁和大队观音山、塘皂排、云排集三个山头。解放军401团驻扎原盐田公社秀甸大队(现文德村)江东生产队,两者相距不足一公里。据当地目击者回忆:先遣连连长叫刘文德,是位身高1.8 米的东北汉子,军容整洁,英姿飒爽。先遣连到达战斗前沿阵地(仁和村旦冲组)时,刘连长和善并风趣地对百姓说:“老乡,你们不要怕,我们是在山上打仗,枪炮子弹是在头顶上飞的,打不着你们的”。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激励了斗志,稳定了民心,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10月4日,为了争夺观音山制高点,解放军发起了三次冲锋:早晨7时,先遣连战士到达观音山下的旦冲组,部队集结后,由一名排长带领7名战士组织了第一次冲锋。因地形不熟,请了一个名叫汤征板(已故)的百姓带路,领到该组朱树嘴桎皂山(观音山下的一个小山头)后,向导返回。9点来钟,战斗打响,激战半个多小时后,由于敌人占领有利地形,8名官兵全部遇难。首战失利,接着刘文德带领28名战士披挂上阵,向敌人发起了第二次冲锋,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据目击者汤学树、汤征首等老人回忆,被击毙的敌军不断从山顶上滚落下来,有的还挂在树枝上。由于山势陡峭,地势复杂,敌军居高临下,战斗格外艰难,但刘文德和战友们却视死如归,英勇杀敌,共击毙百余敌军,最终因寡不敌众,参与第二次冲锋的官兵全部阵亡。11时许,我方援军到达,发起了第三次冲锋。首先向敌军发射了三枚燃烧弹,顿时山火熊熊燃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扑向敌营,骚扰了敌军的反击,解放军趁机从火带两侧突袭。山上敌军见势不妙,便朝黄柏方向逃窜,与预备部队一道向北乡逃离,战斗于下午两时结束。

这场战斗,双方共投入兵力近千人,我军击毙敌军百余人,牺牲36人。当战友们将身中数弹、奄奄一息的刘文德连长抬下山时,在场的军民悲伤不已,然而,刘文德却强忍剧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担架上吃力地写下短短几句遗书。遗书的内容已经无法考究,但那寥寥数语,应该是寄托了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新中国的强烈渴望,和一位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还没来得及送到后方医院,刘文德同志在路上便牺牲了。

得知36位烈士牺牲,军民悲痛欲绝。为了尽快让逝者入土为安,当晚村民自发从家里拿出木材,紧急联系匠人,连夜赶制棺材。由于时间紧,材料缺,只做了15具棺材,连长刘文德单葬一棺,剩下14具棺材,两人、三人合葬各半。共建15个坟,安葬在部队驻地秀甸大队边山生产队蚌时口山坡上(现为解放皂)。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献礼活动之一,1964年9月,由原盐田公社秀甸大队牵头,将散葬的烈士遗骨迁坟合葬。10月1日这天,村民们将蚌时口的烈士遗骨用15个酒缸(25公斤容量的陶缸)分装,刘文德单独一个,其余照旧,迁坟合葬于原秀甸大队江东生产队鲶鱼山,并建墓立碑,取名文德烈士墓。斗圆形三合土结构(砂子、黄泥、石灰),护墓墙用石块砌成,汉白玉碑正中刻着“刘文德等36位烈士墓”,左右并刻有挽联一幅:“文魁武职,精忠报国扬四海;德高功大,光辉毕生流万年”。横披:“为国尽忠”。

自此之后的每年清明,附近群众和中小学生均会自发前来祭拜缅怀先烈。文德烈士墓也成衡阳县早期小有名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秀甸村便改名为文德村。

2012年,衡阳县民政局联合渣江镇人民政府,将文德墓重新修缮,并修建了烈士广场、烈士文物陈列室,恢复了当时的战壕、暗堡,还将整个鲶鱼山征做“文德烈士公园”,亭、台、楼、阁、游步道、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现在,文德烈士公园已成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重要基地,文德村也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每逢周末,拜谒烈士、观享美景者络绎不绝,留连忘返……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