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追着水稻产量的老人走了,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

一位老人,一粒种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传奇。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今天(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这位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的老人,一直以来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安全相关的事。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如今,这位一辈子做着“禾下乘凉梦”、总是追着水稻产量的老人走了,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

推动我国粮食生产从弱到强

袁隆平生于1930年。童年时正值日本人大举侵华,他和家人到处逃难,忍饥挨饿。袁隆平曾与媒体分享学农想法的由来:

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武汉汉口郊游,老师带着我到一个企业家的园艺场,是一个庄园,很漂亮,地上有很多花,桃子红红的吊在树上,葡萄是一串串的,我觉得这个好,这是田园游。从小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印象要学农。正好那个时候有一个卓别林的电影《摩登世界》,有牛奶、葡萄,使我的印象很深。这个印象深深印记在我脑海里面。(其实)真正到农村去的话,(接触到的都是)贫穷、落后。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袁隆平坚持学农,正是印证了这种勇气。少年时代因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向往而有了要学农的想法,也因为战争年代在颠沛流离中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让他坚定了学农的决心。

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他,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他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三年困难时期”,他亲眼见过“路有饿殍”的场景:卧室里、马路旁边、桥底下、田埂上……“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至此,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他的一生与“粮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喜欢给学生和自己出各种农学难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他头顶着太阳,弯着腰,在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通过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终于让他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事实上,袁隆平这一路的成就,也是中国粮食生产由弱到强的故事。

1964年,他率先开展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而且指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的特点,使水稻杂交从理想变为现实。

1972年,他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优1号。

1975年,他与他的团队一起攻克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难关,从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能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

1980年,杂交水稻成为我国转让美国的第一项农业专业技术,当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对外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了世界产量最高纪录。

2018年,海水稻首次突破546公斤,远远超出了目标规划300公斤。

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达2092.6斤。

如今,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近10亿人的温饱问题,我国将有2.8亿亩盐碱地能种海水稻,到那个时候我国将可以多养活2亿人。

从路有饿殍到掌握粮食主权,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与付出,中国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这里面,离不开袁隆平的一份大功劳。

“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

袁隆平最看不得人浪费粮食,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辛辛苦苦钻研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难,提高之后,又浪费了。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的这句话点透了粮食的重要性。时间再次回到20世纪50年代,粮食短缺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在法国,人均每天只能领两块面包。美国通过粮食援助钳制苏联。60年代初期,中国也经历了一场天灾人祸的大饥荒。

那么今天,为什么还要有粮食安全的危机感?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只排全球第三,人口却是美国的4.26倍,耕地的面积远不如美国。

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需从世界各国进口1亿吨左右粮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进口贸易受阻,对我们的粮食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今年的全球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各国的进出口通道关闭,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袁隆平看来,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因而,在不同时期,在各个场合,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呼吁、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曾以一位长期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名义,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要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三是切实保证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四是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019年7月,即将90岁的袁隆平还在媒体采访中说:“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袁老还特别讲到要防止农业成为“妇老农业”、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需要的是好政策,他说“有好种子没好政策不行,光有好政策没好种子也不行”。

袁隆平如此呼吁,亦身体力行。他自己掏经费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了科学成果快速推广的通道。此外,袁隆平还注意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科学家在他的指导下茁壮成长,为中国粮食安全储备了人才宝库。

“90后”宝藏爷爷

不论多大年纪,不论走到哪里,袁隆平心心念念的还是他实验稻田里的超级水稻。

离他最近的那片试验田,就在自家屋后。袁隆平的家,一座有着两层小楼的院子裹在绿色里,种满了冬青和树木,廊子里还挂了两排红灯笼。

袁隆平的卧室在小楼的二层,“来到窗户旁边就能看到心爱的试验田,甚至躺在床上侧个身子就能看到”。

试验田和家之间,只有一道矮矮的铁栅栏。每天清晨都会出现这样一幕:还没吃早饭的袁隆平走出家门,来到田边,看一看、望一望、查一查。

△离袁隆平最近的那片试验田,就在自家屋后

成为“90后”的袁隆平不再带博士生了。至于为何不带博士生,他给出的原因太真实:“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这麻烦得很,会死脑细胞的!”

2015年,袁隆平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一直以该中心研究员的身份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他和媒体调侃自己现在上下班不用按规矩打卡,脸上挡不住的得意,还给自己贴上“自由散漫”的标签。

这样的袁隆平,近两年频频因风趣幽默的言行冲上热搜,他从上一代人眼中“解决吃饱饭问题”的“神”变成了年轻人眼中自带萌点的“国民爷爷”。他可以前一秒还自诩是个“资深帅哥”,下一秒就因为自己的“不诚实”笑到镜头都模糊了。在讲到健身的秘诀时,他劝大家:“少吃肥肉多游泳,不要变成一个胖子!”

前段时间,袁隆平和他的三个孙女出现在纪录片《时代我》里,孙女们都梳着相似的娃娃头发型,穿着朴素,言谈举止也和爷爷一样,幽默中透着质朴和可爱。

△3个孙女讲述眼中的爷爷袁隆平

当被问到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爷爷时,她们说:和蔼可亲,有童趣心,会经常在家里藏好零食,让她们去“偷吃”。

三个孙女的名字,都是袁隆平取的,都和天气有关:

大孙女出生时,雨过天晴,所以叫袁友晴;

二孙女出生的那天节气是雨水,所以就叫袁友清(小名大米);

小孙女降生于星空明媚的夜晚,所以就叫袁友明(小名小米)。

粮食丰收盼风调雨顺,孙女们的名字里寄托着袁隆平守护粮食的愿望。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袁隆平将水稻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对袁隆平的评价。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上!”袁隆平说,十九大开幕时,作为连续三届党代会的特邀人士,他有幸坐在主席台,聆听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他深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世纪,为解决人民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他仍挽着裤腿、俯身田间搞研究,“原来只想搞到八十岁就告老还乡,现在我要奋斗终身”。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当天,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虽然年事渐高,但袁隆平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发展中的中国,崛起中的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智慧。

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袁隆平为什么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以上就是答案。

文|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