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来,再怎么样我都要送他最后一程。”今天(5月24日)一大早,省政协原副主席、生殖医学与医学遗传学专家卢光琇前往明阳山参加了老同事袁隆平的追悼会。
政协融媒记者 晏振宇/摄
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位被誉为“试管婴儿之母”,袁隆平与卢光琇曾同为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相识并共事多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前天听闻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时,82岁的卢光琇正在参加义诊。结束义诊后,当她看到灵车自医院驶出,沿途各界人士冒雨送别,并齐声喊出“袁爷爷,一路走好”的画面时,一直克制自己的卢光琇再也忍不住泪水:“我非常难过,很可惜,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失去了一位好兄长。”
朴实而纯粹的科学家
卢光琇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时的场景,“他说我像个中学生”。
1998年,卢光琇初到省政协任职。那时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成果斐然,并且已担任多年全国政协常委和省政协副主席。卢光琇一直都十分崇敬袁隆平,在她的设想里,袁隆平应该是像父辈那样的科学家般严肃。
到政协后,卢光琇发现袁隆平与大家相处融洽,没有一点架子,并且十分关心大家。
卢光琇说,袁隆平的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第八届省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中,卢光琇年龄最小。开政协会议,卢光琇经常坐在袁隆平的旁边。袁隆平很关注卢光琇的科研进展,常会主动询问她的研究近况,并鼓励她“好好地做”。
袁隆平和卢光琇都喜欢锻炼,工作之余,他们经常会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有一次,他们还握着拳头举起手,互相秀起了肌肉,“他把我比下去了,袁老对自己的锻炼成果十分满意”。
袁隆平耄耋之年仍坚持不懈,投身稻田,执着追求,他的每一步成果,卢光琇都在关注。
“他是湖南的骄傲。他在科研道路上求索,不计较名誉地位,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一头扎进田地里,是一个十分朴实而纯粹的科学家。”卢光琇深情地说,“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袁老会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一直怀念他。”
“他值得每个人尊敬”
袁隆平比卢光琇年长9岁,在卢光琇看来,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兄长。也正是有袁隆平这样的“老政协”的关心和帮助,才让卢光琇从科研的微观世界走向了开阔的履职舞台。
共同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间,他们多次结伴前往北京。每次一起从驻地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卢光琇总会主动起身把座位让给袁隆平,“他为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值得每个人的尊敬。”
“袁老身体不适应北京的气候,尽管如此,他仍把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放在心上,坚持参加两会,克服困难履职尽责。”卢光琇回忆。
尤其令卢光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开会间隙,她观察到袁老神色有异,便主动询问他身体有哪里不舒服。袁隆平撩起袖口告诉她,自己皮肤干涩发痒。她仔细一看,发现袁隆平的手臂上,已经被他自己抓出一道道的血印子,令人心疼不已。于是,她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第二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卢光琇给袁隆平带去了一瓶润肤露,并告诉他一定要用上。袁隆平接到润肤露后,一直笑着说,“谢谢,谢谢!”
在北京,他们共同为湖南的发展建言献策。2002年,包括卢光琇、袁隆平在内的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加大对韶山毛泽东故居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提案。当年6月,提案得到国家计委的回复:决定安排资金支持韶山景区的旅游基础建设。
“再后来,韶山还启动了多项建设。我与家人去看过,如今的韶山更加大气恢弘,向世人展现出了伟人故里的风貌。”谈及这份联名提案,卢光琇深感欣慰。
难忘最后一次见面
卢光琇的手机里,一直收藏着一张与袁隆平的合照。照片里的两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笑对大家。
“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那时候的他,身体还挺健康。”2019年1月,卢光琇受邀前往三亚考察,并参观了当地的海水稻。当她听闻袁隆平正在三亚的南繁基地时,她立马致电袁隆平,去探望他。
一见面,袁隆平就紧紧握住了卢光琇的手。他乡见故人,两人都倍感亲切。
“你的杂交水稻长得好,能在海滩上大面积种植,盐碱地上种水稻没问题。”卢光琇告诉袁隆平,自己去看了他的种植基地,十分壮观。
“还要追求更高的量产。”袁隆平笑容满面地回答。当了解到当地政府想邀请卢光琇建医院,他高兴地表示,“真好!就建到我的基地旁边来。”
这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临行时,袁隆平和夫人将卢光琇送到了门口,一边指着路,一边反复叮嘱“不要走错”。
这次送别,令卢光琇感动不已,“他们站在门外送我走,久久不肯离去。”
回想三亚这次见面,“他还是笑我像个中学生,就如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卢光琇说,很是遗憾,如果早知道袁老生病的消息,一定会去看看他。这份美好的回忆,卢光琇将永远珍藏。
文|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