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德市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1453”履职实践,按照“更加可复制、可推广,更加简约适用、综合利用,更加重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更加突出联系界别群众”的要求,将委员工作室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做大履职增量、提升履职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组织保障 夯实履职基础
常德市政协高度重视委员工作室建设工作。一方面强化指导创建,将其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履职定位、阵地建设等,并经常开展实地调研指导。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县两级委员工作室274家,其中包括省级示范性委员工作室22家、市级38家。另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制定《关于加强履职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专委会履职党支部+委员工作室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强化经费保障,将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出台专项管理办法,确保委员工作室建设有序推进。
彰显主题特色 打造履职品牌
在工作室功能定位上,常德市政协立足本地实际,将其明确为“参政议政的舞台、产业带动的纽带、行业自律的标杆、委员培养的摇篮”,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委员工作室。如九三学社九企合作委员工作室以“同心暖企”为工作室主题,津市市五好园区委员工作室服务园区创新创业,鼎城区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柳城商业之声委员工作室着力推动商圈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各委员工作室紧扣生态环保主题,常态化开展“三查”(委员巡查河湖库坝、委员踏查人居环境、委员访查重点领域)行动,如汉寿县政协在蒋家嘴、洋淘湖、岩汪湖3个乡镇组建洞庭湿地卫士委员工作室,围绕保护洞庭湖湿地环境开展系列履职活动;津市市“驿呼百应”委员工作室就城区水环境改善持续开展协商监督。
注重实干实效 激发履职活力
为确保工作室规范高效运行,常德市政协多措并举激发委员履职活力。一是选优配强队伍,打破身份壁垒吸纳社会贤达,以入驻人员的“能动力”增强工作室的“履职力”;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工作流程、值班调研等规章制度;三是创新考核机制,实施考勤考绩“双考”制度,将委员参与情况纳入履职考核。
委员工作室建设成效最终体现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上。在服务大局方面,各委员工作室积极参与园区攻坚、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工作,助力引进亿元项目,协调落实项目资金超百亿元,帮助发展市场主体1万多个。在服务群众方面,围绕“厕位”改造、食品摊贩管理等民生问题开展调研,组织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在服务委员方面,通过座谈交流、政企合作等活动,促进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相互赋能。
文 | 常研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