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地里的玉米秸秆怎么处理啊?”9月初,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家馆乡竹园坡村,政协融媒记者向正在玉米地里忙碌的农户漆国玉了解秸秆处置情况。
“玉米我运回家,秸秆就不用操心了。”漆国玉笑着回答,“往年收完玉米,还得发愁秸秆往哪儿去——烧了污染空气,堆在路边又妨碍交通。现在秸秆由村里统一处理,质量好的秸秆还能卖钱。”
秸秆从“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离不开竹园坡村党支部书记钟卫峰的推动。在他看来,要想杜绝“一把火”,就必须建起完整的“回收-运输-利用”产业链。
钟卫峰驾驶农机下地进行秸秆收储作业。受访者供图
竹园坡村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耕地分散于丘陵沟壑之间。全村1315亩耕地中,超过90%属于坡地、碎地,机械化作业难度极大。2011年,刚担任村干部的钟卫峰自费购置了捡拾打捆机、粉碎还田机等10余台农用机械,并针对村里地形特点,自学改良了红薯藤刹秧回收粉碎机、农作物秸秆粉碎回收机等设备。
不仅如此,钟卫峰还通过“小田改大田、小地改大地、小路改大路”的方式,在10余年间逐步将村里的田地集中归整,修建了大量机耕道,不断打通农机下田的“最后一公里”。
钟卫峰感慨地说:“以前靠人工抱秸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满手裂口,效率低下。现在坐在驾驶室里操作机械臂,轻松省力就把活儿干了。”
如今在竹园坡村,小秸秆有了大用处。“一方面通过青贮、微贮、黄贮等发酵方式制作肥料,实现就地还田;另一方面将秸秆转化为种植食用菌、养殖黑山猪和湘西黄牛的有机饲料,推进饲料化利用。”钟卫峰介绍,目前全村年回收红薯藤、红薯渣、玉米秸秆、稻草等约950吨,利用量达800吨,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
为发展食用菌产业,钟卫峰曾四处奔波,学习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逐步总结出一套秸秆食用菌循环利用模式。“用秸秆种蘑菇,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益。”他还说,“干、湿秸秆经机械回收整理后,通过灭菌发酵便可接种培植蘑菇。采收后的菇渣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
秸秆变废为宝,老百姓成了直接受益者。目前,竹园坡村设有钟卫峰家庭农场和庹玲养殖场两个秸秆收储点,服务范围覆盖三家馆乡,全年收储秸秆600吨。秸秆收储价格为200-300元/吨,加工后销售价格400-600元/吨,收储运网点的运行成本约为150元/吨。
钟卫峰表示,以往部分农户仅靠卖玉米获得收入,如今连玉米秸秆也能变现。村里还安排机械到地头回收,大大减少了农户的人力投入。竹园村老屋组的钟生建今年种了8亩玉米,他联系村里回收了自家的青玉米秸秆。由于青贮饲料品质优良,这批秸秆被送往庹玲养殖场及其他养牛户,用于牲畜喂养。
此外,竹园坡村还积极推广水稻低留茬收割、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粉碎覆盖还田等科学还田技术,针对地力条件较差的耕地,重点推广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培肥措施。同时,组织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作业户结对,督促种植主体和农机手落实低留茬收割要求。
钟卫峰表示,下一步计划依托现有收储点,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千吨级秸秆收储中心,配备成套收储设备,提升收储能力,辐射三家馆乡及周边乡镇,实现应收尽收。
从“愁秸秆”到“卖秸秆”,从“污染源”到“绿色资源”,竹园坡村通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真正让秸秆变成了“香饽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通讯员 赵婷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