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红瓦的苏式建筑、岁月洗礼的机械生产线、放映经典影片的露天电影院……走进位于衡阳市珠晖区建湘路1号的原衡阳建湘柴油机厂,仿佛穿越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时代,让人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筚路蓝缕。
建湘柴油机厂始建于1950年,曾是全国八大柴油机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该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厂区内历史建筑有30余栋,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湖南保存最完整的老工业建筑群。近年来,衡阳市与珠晖区两级政协积极推动工业遗址保护与闲置资源盘活工作。借助2024年9月湖南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衡阳举办的契机,当地政府将原厂区及周边区域整体打造为“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
如今,这片老厂房已蝶变为集城市记忆、工业文化、研学教育与网红打卡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先后获得“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工业遗产”和国家级“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为盘活工业遗存鼓与呼
建湘柴油机厂大门上依旧保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标语,厂内是一排排高大的苏式厂房。
在中国·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可以清晰地了解这座老厂昔日的辉煌。1952年,建湘柴油机厂试制成功湖南第一台201型煤气机,填补了湖南省内燃机生产空白。次年,该厂又试制成功湖南第一台柴油机,产品供应全国30多家拖拉机厂。到1958年,全厂职工从最初的50余人增长到1000多人,厂区内建起职工楼、大会堂、电影院、医院、商店等设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形成了年产万台柴油机的生产能力。“学技术,到建湘”的说法在业内广为流传。到80年代,建湘拥有20多条流水线,职工超过4200人,加上家属共计1万多人,被国家认定为湖南定点骨干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末,建湘柴油机厂生产经营跌入低谷,不久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
建湘工业文化艺术园负责人邹开利介绍,当时为维持生存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转让土地和设备变现,发展房地产;二是保留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继续走产业发展之路。第一种方案见效快、收益高,但许多职工奉献了一辈子,不愿看到厂区被拆。
为此,原厂干部职工顶住压力,未卖一寸土地,成立了衡阳五强动力有限公司,盘活工业遗存,延续产业发展,并创建衡阳新建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吸引42家企业、700余人入驻。
然而,上述小微企业使用的厂房面积和土地资源有限,大量资产仍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建湘遗留资产,成为衡阳市、珠晖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关注点,也是两级政协履职建言的热点。
委员们深入厂区走访调研,听取原厂干部职工心声,陆续提交了《关于“制造立市 文旅兴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关于挖掘珠晖工业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研学新基地的建议》等提案,并在政协全会上作大会发言,提出深度挖掘建湘工业红色文化、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加大工业建筑群保护力度等建议。
在两级政协的助推下,2019年,原建湘柴油机厂旧址269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厂址和家属区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
在此基础上,由老厂房改造的建湘工业艺术馆于2021年5月正式开馆,全面展现建湘厂的发展历程、生产工艺及对国家工业发展的贡献。该馆连续数年入选全市十大网红打卡地。
“既搞工业又搞文化,让工匠情怀在这里延续。”邹开利说,锻压车间、铸造车间、装配车间以及TY290型柴油机机身生产线等宝贵工业遗产,是我国工矿企业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活化石和活标本。
助力打造工业文化街区
2024年,湖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在衡阳举办,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是大会重点观摩项目之一。
年初,衡阳市委托衡阳国投集团启动提质改造,以“老厂房+新业态”的创意模式,结合建湘柴油机厂特色资源,打造“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
市、区两级政协积极参与项目改造过程。委员们建议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特色展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得到市直相关部门积极采纳。
其中,珠晖区苗圃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通过提案、大会发言及深入厂区开展协商议事,为厂区群众排忧解难,助力路网、管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休闲绿地、公共场地和公厕等基础设施,并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积极引进优质文旅商铺入驻街区。江肖蕾、段超、刘杰等委员立足本职岗位,全程参与改造项目,助推腾退搬迁、矛盾化解、沿街店铺风貌重塑等工作。
2024年9月12日,市、区两级政协联合开展“当好东道主 喜迎旅发会”暨“9·21委员活动日”活动,委员们深入街区观摩项目建设,开展志愿服务,为项目落地建言献策。
9月20日,“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正式开街,按历史、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划分功能区,实现一栋一主题、一栋一特色。
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闭幕后,两级政协积极助推做好“下半篇文章”。衡阳市政协经济界别委员开展“助力公交企业纾困增效,推进公交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推动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纳入全市文旅专线。市政协委员陈其芳、洪涛、彭国文等人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文旅精品项目的建议》《打造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促进衡阳文旅高质量发展》等提案,助推街区文旅项目持续提质升级。
今年4月,澳门青年代表团来衡阳参观考察期间,市政协邀请代表团走进街区参观,促进了文旅产业交流合作。5月,街区被央视推荐为全国三大工业旅游目的地之一;6月荣获柏林设计奖建筑类别金奖,并成功入选全省土地盘活增效十大改革创新案例。
邹开利介绍,截至目前,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100万元,新增创业主体35家。他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未来还将进一步丰富街区业态,提升游客体验。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 李煜
通讯员 贺康政 李铭杰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