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应挖掘、提升乡村的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塑造人、影响人的功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重塑乡村文化新内涵,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强化先进文化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在乡镇、村分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贯通融合,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引导农民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符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将乡村优秀的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孝老爱亲、俭以养德等文明教化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共筑中国梦等国家主流思想价值观结合起来,加大宣讲宣传,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增进情感认同,变成行为习惯。
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组织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以及“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活动和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文明村镇推荐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破除铺张浪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赌博败家、不讲卫生等各种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帮助信教群众正确区分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提高遵守法律和抵御境外渗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团结引领广大信教群众成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深化农村殡葬改革,传承发展优秀殡葬文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再造乡村文化新业态,促进乡村宜业宜居
保护传承,古为今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对乡村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址、灌溉工程遗产等我国千年农耕文明的重要成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借力具有“标志性”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精神文明地标,走特色化、差异化合理开发利用之路。盘活祠堂资源,以“文化祠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实施乡村祠堂改造工程,推动祠堂向书院、学堂等转变,使之成为农村居民阅读学习、教育培训、健身休闲、节庆礼仪、邻里相帮、化解纠纷等一祠多用的阵地。重视非遗传承,通过举办传统手工技艺大赛、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支持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等,使传统文化和技艺在挖掘中保护、传承中提升、推广中壮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神山村曾是江西省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成功脱贫,如今村民忙碌而幸福。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依托乡村的文化基因,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促进资本、技术、文化资源要素的集约化配置和有机融合,形成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文化赋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把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绿色融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统筹乡村环境整治和田园风光呈现,保护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垃圾污水处理,以人居环境“洁美净”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让乡村更有“乡味”,真正成为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宜业宜居幸福家园。
聚合乡村文化新动力,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提升自治能力,充分发挥传统优秀乡村制度文化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功能,建立村民建言献策激励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弘扬德治精神,把“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优秀乡村文化蕴涵的基本价值理念内化为村民判断是非、明确行动的价值标准,引导村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促使村民制度约束与道德养成有机结合。强化法治意识,探索构建治懒、惩恶、禁黄赌毒依法惩戒反向约束机制,为自治、德治提供法治保障,实现乡村治理刚柔相济,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发挥乡贤聚力作用。乡贤和乡贤文化最能激发人们的乡愁情怀,乡贤文化中的友善、诚信、互助、和睦、公道、安康是村民乐于接受并愿意遵守传承的价值观念,对促进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注重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业专业户能人中选树新乡贤,将民众心中德高望重者推选为村委会、村庄理事会成员,使他们既以自身品德感召村民,发挥传统文化“德治作用”,又发挥人脉优势调处化解矛盾,搞好乡村公共事务治理。重构新乡贤参与机制,制定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退伍官兵回乡创业,参与基层治理;鼓励城市离退休人员落叶归根,回归乡村发挥余热;探索不在场乡贤服务方式,搭建多元载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社会有志之士支持家乡建设,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送力量。
作者:谢茹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20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