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上生活,湘艾如何飘香?(一)丨国医湘声·议堂⑥

  编者按

  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艾草产业将成为超千亿产业,成为中医药第一大产业链。湖南艾灸使用历史悠久,也是艾草种植大省。湘艾产业作为湖南特色中医药资源,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链整合,正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全链条模式转型升级。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湘艾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从科技赋能、品牌建设、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等维度,聚焦标准化建设、产业链升级、国际化布局等提出了多条建议。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品质、差异化品牌抢占市场、全链条延伸创造价值,政企学研协同发力,湘艾将从区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在中医药振兴与国际健康消费浪潮中占据高地。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马王堆文化为湘艾产业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介绍,湘艾产业以中医经典理论知识为支撑,利用湖南地区生产的可燃性好、具有温经活络的新鲜艾叶作为原料,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出艾绒,再加工成各种药用艾产品,并据此形成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健康产业链。

  “《五十二病方》为我国先秦西汉时期早期医学使用艾灸的溯源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马王堆医学为湘艾产业提供了医学理论的支撑。”何清湖认为,马王堆医学为湘艾产业提供了品牌文化价值的支撑,能提炼出“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助推生态医学发展”的价值维度,充分体现了艾灸简便灵验的特点,以及自然疗法的优势。

  “古老的马王堆医学文化通过现代的艾灸工艺和方法,真正变得鲜活了起来。”何清湖说,马王堆医学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要求。目前,马王堆医学通过英语、法语等文献传播广泛,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何清湖认为,这为湘艾产业依托其走向国际化的愿景创造了条件。

  “湘艾产业的转型升级需以全链条创新为核心,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赋能、品牌整合、跨界融合等多维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何清湖说。

  湘艾产业需以临床价值为锚点

  “艾灸疗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适宜技术,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美容价值,艾灸的灸材主要是艾叶,提升艾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娄必丹认为,湘艾产业的发展需以疗效为核心,构建“种植—产品—临床—科研”的闭环体系。

  娄必丹介绍,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除传统艾条外,随身携带方便、随时可用可贴的艾灸盒、艾灸贴、随身灸等新型产品的出现,适合患者居家自我治疗的需求,正不断丰富和拓展艾灸的应用场景。

  目前,市场上艾产品众多,但质量标准不统一,制作工艺差异较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时操作人员技术欠规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临床对高质量艾灸服务的需求。娄必丹认为,湘艾产业的发展需以临床价值为锚点,实现“品种优化→品质保障→产品创新→科学研究→临床运用”的全链条创新发展。

  娄必丹建议,制定艾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湘艾种植、加工、产品地方/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定期对艾产品进行抽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实施艾灸操作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推动湘艾纳入医保目录,扩大临床使用范围;院企联合开展湘艾有效成分分析与药效学研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大对艾灸临床研究的投入,规范研究方法,鼓励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开展,加强艾灸作用机制研究,推动艾灸更好地融入临床治疗体系。

  娄必丹认为,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艾灸养生服务项目,比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艾灸治疗室,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疾病调理、养生保健服务。

  以“标准之艾”筑产业基石

  在广州柔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敬国看来,艾草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面临一个关键瓶颈——艾绒比例虚标、有效成分模糊、质量严重参差,“这种标准缺失所导致的混乱,正侵蚀消费者信任,阻碍产业升级,堵塞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路径。”沈敬国说。

  沈敬国认为,质量隐患让消费者对艾灸疗效疑虑重重,对传统疗法丧失信任。艾叶种植者因无法获得优质优价的稳定收益,而丧失改良动力,导致种植端粗放、低效的恶性循环;加工企业则因缺乏统一质量标杆,在价格战的泥沼中挣扎,无力投入创新与品牌建设。

  “这种‘无标之痛’,最终将整个产业拖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淖。”沈敬国认为,当前亟需以“标准革命”为艾草产业注入新动力。

  沈敬国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加速制定并发布艾草产品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明确艾绒比例科学标识方法,规定关键有效成分(如桉油精、樟脑)的最低含量要求,涵盖种植、采收、加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点。

  沈敬国建议,大力推动建立由骨干企业联盟主导的“优质艾草分级认证体系”,以高于国标的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分级认证、贴标公示,让质优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支持研发快速、精准的艾草成分检测技术与便携设备,推广“从田间到终端”的数字化溯源系统,让每一缕艾烟皆可溯源。

  “建立了标准体系,农民因优质优价而提升收益,企业专注产品创新与品牌塑造,消费者重拾对艾灸的信心,‘标准之艾’将奠定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之路的坚固基石。”沈敬国说。

  挖掘武陵艾的巨大产业潜力

  “作为湘艾的重要分支,武陵艾依托武陵山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特性,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形成巨大的产业潜力,其发展需兼顾生态保护、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中方县政协委员、湖南省武陵艾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丁说。

  怀化市(以中方县为主体)建有1.2万亩标准化艾草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形成了百里艾草产业长廊,配套加工园区与跨境贸易通道,2025年出口额预计突破5000万元。曾凡丁介绍,依托苗侗医药传统技艺,结合现代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当地开发出“沉香艾”“苗侗四味方”等六大新品,打造了“非遗+文旅+研学”复合发展模式。

  曾凡丁认为,应构建“怀艾”产业生态圈,以生态为基、科技为刃、文化为魂,持续深化“种植—研发—品牌—贸易”全链布局,推动武陵艾走向更广市场。

  曾凡丁建议,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深挖艾草药用价值,联合高校开展艾草活性成分的药理机制研究,拓展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申请“武陵艾”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通过权威数据检测公开对比蕲艾成分,重塑市场评价体系;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已有合作基础的地区设立艾文化体验中心,推动“以医带药”出海;打造“艾草+生态旅游”,开设艾草采摘研学路线,结合药浴体验、灸疗工坊等苗侗医药文化展示艾产品,在荆坪古村等文旅地标设立非遗工坊,开发艾草文创及药膳食品。

  让艾草产品渗透更多场景

  湖南艾草资源丰富,艾灸贴产业初具规模,但面临品牌分散、产品同质化、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如何借势政策红利,提升老百姓对艾灸贴等产品的认知,实现产业升级?珍佰草创始人周浩认为,应以政策为翼、以需求为锚,让艾草产品渗透更多场景。

  周浩建议,进一步争取艾草种植补贴和产业园区建设扶持,建立标准化艾草供应链;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艾灸贴临床研究,为艾草产品申请“械字号”或“药字号”资质;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将艾灸贴定位为居家保健刚需品,而非小众理疗产品。

  周浩认为,应加大科普力度,比如老百姓对艾灸存在“怕烫伤”“嫌麻烦”的顾虑,可以通过短视频普及冷敷贴式艾灸等产品的安全便捷性;可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发布中医外治养生科普视频,讲述年轻人易接受的养生知识;可联合全省社区医院开展“三伏贴”公益体验活动。

  面对市面上艾制品标准不一、良莠不齐的现状,周浩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发力,推广真正质量可靠、疗效有保障的艾草产品;企业应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如针对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推出“颈椎舒缓贴”,针对中老年推广“关节温养贴”,针对女性开发“暖宫贴”,深度挖掘场景化需求,抓住“居家健康”风口,将艾草产品渗透到更多场景。

  “可以申请‘湘艾’地理商标,突出湖南艾草道地药材属性,与南阳艾、蕲艾形成差异化竞争。”周浩建议,将中医养生与文旅融合,打造艾草文化体验馆,推出艾灸贴礼盒等特色伴手礼,推动区域品牌迈向全国市场,真正实现湘艾产业升级。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