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破局,探寻中医馆突围“良方”(二)|国医湘声·议堂⑨

  编者按

  在当代医疗生态中,中医馆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坚守中医传统精髓同时,突破市场困局?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中医馆如何突围”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结合政策导向、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从机制改革、中医破圈、技术赋能、服务民生、构建生态等方面建言献策。

  从委员、专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中医馆既要坚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核心价值,又需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和资源整合上实现突破,只有真正将疗效口碑转化为品牌资产,将中医智慧融入生活方式,中医馆才能在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中,实现从医疗服务提供者到中医养生引领者的跨越。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适应现代需求,突出特色和服务

  中医馆不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有仁心仁术,做到大医精诚、医德为先。”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认为,真正做好中医馆,既要传承千年智慧,又要适应现代需求。

  “要坚守中医特色与优势,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所有诊疗活动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强调中医辨证思维、个性化治疗。”张涤说,要从内治、外治、治未病方面发挥中医独特疗法优势,采用道地药材,炮制规范。要传承名医经验,吸引、培养并留住高水平中医师(尤其是名老中医),系统整理、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为医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张涤认为,中医馆的创新与拓展,一方面,要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根据馆内医师特长和当地需求,打造1至2个优势突出的特色专科,如中医儿科、妇科、骨伤科、脾胃病科、皮肤科肿瘤康复等,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开展医养结合社区服务,探索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提供上门诊疗、健康讲座养生功法教学,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服务,扩大服务半径和影响力。此外,要搭建“互联网+中医”,建立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提供预约挂号、轻症复诊等在线咨询、健康科普、医馆动态等信息。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专业、靠谱的中医药科普,传播正确养生知识,吸引年轻群体。

  紧跟民生需求追求“优馆优服”

  全国基层中医馆正在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下,中医馆如何从“有馆有人”走向“优馆优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国佐认为,要立足中医馆作为中医药服务网络“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的定位,紧扣民生需求,针对性地强化中医馆功能。

  王国佐说,要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以“标准化+智慧化”筑牢服务网底。通过落实现有人才培养政策,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诊疗和健康管理方案的落地应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标准化水平和对急危重症的预判、评估、筛查能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三智三联”模式强化资源整合,提升临床、药事、人员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并为中医药服务数据集中分析管理、协调争取中医药医保政策奠定基础。

  “要深化特色服务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需求分层供给。”王国佐认为,要结合地域特色,吸纳民族医药,设中医文化体验馆,联合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中医慢病管理,针对区域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医针药并用“一站式”服务及治未病干预、职场理疗、术后康复、医养结合等中医健康套餐,将中医药服务渗透至健康管理全周期。

  王国佐建议,中医馆是反映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窗口,可针对性地定制区域中医药服务方案和扶持政策,定向调配医疗资源下沉;选取有师资基础的中医馆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基层需要设计培养方案,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适应基层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从专业、品牌、运营突破发展困境

  目前,湖南“湘九味”道地药材资源丰富,湖湘中医流派源远流长,基层中医馆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基层中医馆“小而散”,多为传统运营模式,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的连锁品牌,连锁程度低。

  要破解中医馆创新发展之题,长沙市政协常委、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志华认为,有专业、品牌、运营三条路径。

  申志华建议,推行“小而精”专科化中医馆,紧扣“专科病种做深、轻资产运营做轻”。用专科专病避开综合馆红海竞争,垂直发展,做精做透,以“中医非遗技术+智能设备”实现疗效可视化,开展前端检测、中端诊疗、后端管理的三联模式,并以定制产品破解低频消费困局。

  “以中医药文化IP赋能品牌发展。”申志华认为,要线上构建“社群+直播”教育矩阵开展文化宣教,线下开展中医非遗技艺体验和培训,如马王堆导引术、八段锦及中小学生中医学习等,打造“湘派中医”符号,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力。

  在运营方面,申志华认为,要推行“1+N”连锁托管模式,重构机构生态,形成规模化的连锁品牌。在城区设立一家综合性的中医门诊,成立区域性的共享中药房。在社区嵌入小型专科化的服务站点,提供“15分钟医疗服务圈”,以“行星+卫星”模式形成区域医疗生态圈,满足老百姓基础就医需求,增加高频次消费场景,提升复购率,并通过网格化降低运营成本。

  在创新中坚守中医理论根脉

  “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在坚守中医本质的同时,勇敢拥抱现代性。”九芝堂(湖南)健康管理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湖南九芝堂医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彩虹认为,这种“守正出奇”的智慧,恰是中医馆创新的核心密码。

  在郭彩虹看来,中医馆的创新,应该是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郭彩虹说,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表演,而是对中医哲学内核的深度激活。例如,九芝堂将双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美学空间与五行音乐,使抽象的“阴阳平衡”具象为现代人的生活仪式。这种文化解码过程,让古老智慧实现了当代话语表达。当年轻人在养生奶茶的氤氲香气中理解“药食同源”,中医文化便完成了从博物馆陈列到生活方式的华丽转身。

  “技术创新为传统医学插上精准之翼。”郭彩虹说,AI舌诊与5G芯片的应用,本质是用现代科技语言翻译中医理论。子午流注学说通过算法转化为个性化穴位推荐,解决了传统中医标准化难题。

  “产品创新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通道。”郭彩虹说,从草本奶茶到干细胞研究,展现了跨界创新能力。养生奶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现代表达,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医生活化的载体。

  中医馆创新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传统医学的现代叙事。当然,中医馆要避免在创新中迷失自我而失去固有的特色,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根脉,以临床疗效为准绳,以文化自信为底色。

  打造中医家庭医生模式

  中医馆如何创新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慢病分会副会长,岭南名医张文安认为,在“简便验廉”的中医传统面临医疗高端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中医家庭医生模式被视作破局的潜在“良方”。

  在张文安看来,当前,老龄化、少子化及外商独资医院政策等因素,推动健康消费呈现“总体降级、局部升级”的格局,中医需突破“散乱”现状,走专业化和中高端路线。

  张文安建议,中医产业化可通过三条路径推进:与商业保险深度协作,利用商业医保占比低的差距寻找突破口;借助全科或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的契机,破解医疗服务同质化和分级诊疗不完善的矛盾;深化医保合作,把握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趋势,推动中医规范化、标准化。

  张文安认为,在业务场景上要形成社康医馆、独立医馆、生态康养基地、互联网医疗多元布局,其中智慧中医作为辅助工具,强化了服务的人文属性。中医家庭医生模式以“基本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结合”“全科与专科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康养一体化”“个性化、家庭化、连续化”“名医+ AI +青医”为特色,构筑独特竞争力。

  张文安建议,在运营上采用“医险结合”“社商分合”“O2O +集团化+智慧化”模式,发展上通过合伙人制、联合建设实体、托管社康中医科等推进。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