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中医馆正在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下,中医馆从“有馆有人”如何走向“优馆优服”?要立足中医馆作为中医药服务网络“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的定位,紧扣民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强化中医馆功能。
一是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以“标准化+智慧化”筑牢服务网底。通过落实现有人才培养政策,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诊疗和健康管理方案的落地应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标准化水平和对急危重症的预判、评估、筛查能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三智三联”模式强化资源整合,提升临床、药事、人员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并为中医药服务数据集中分析管理、协调争取中医药医保政策提供基础。
二是深化特色服务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需求分层供给。结合地域特色,吸纳民族医药,设中医文化体验馆,联合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中医慢病管理,针对区域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医针药并用“一站式”服务及治未病干预、职场理疗、术后康复、医养结合等中医健康套餐,将中医药服务渗透至健康管理全周期。
三是反哺人才培养与服务供给,以需求重构“输血”到“造血”闭环。中医馆是反映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窗口,动态分析区域内各中医馆病种分布和服务需求数据,可有针对性地定制区域中医药服务方案和扶持政策,定向调配医疗资源下沉;选取有师资基础的中医馆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基层需要设计培养方案,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适应基层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文字整理|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