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泉香”如何影响湖湘中医药 | 国医湘声·观察

  导读:两千多年过去,“橘井泉香”已经熔铸为中医的精神图腾之一,更成为湖湘中医药文化遗产的活水源头。

  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一片树林被称为“杏林”,与这片树林齐名的,还有一口清泉,称之为“橘井”。过去医家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构成了中华传统医家精神的核心象征。

  而“橘井泉香”典故的发源地,就在湖南郴州。“橘井泉香”典出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之《苏耽传》,至今郴州东北郊苏仙岭上,苏仙观、飞升石、鹿洞等遗迹静立,郴州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的古橘井,仍在默默诉说着这段济世传奇。2014年,“苏仙传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两千多年过去,“橘井泉香”已经熔铸为中医的精神图腾之一,更成为湖湘中医药文化遗产的活水源头。

  橘井泉香典故。AI绘图

  橘井泉香。

  一井济苍生:橘井传说的源起

  相传西汉文帝年间,湖南郴州人苏耽以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闻名乡里。他为人治病从不索取报酬,百姓尊称其为“苏仙翁”。

  据《列仙传》记载,苏耽外出前预见天下将发瘟疫,叮嘱母亲:“明年天下会发生瘟疫,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可治病。患者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者,予井水一升、橘叶一枚,煎汤饮服立愈。”次年疫病横行,苏母依言施救,求治者“远至千里”,饮者果然痊愈。

  此后,橘井传说被历代文人传颂,“橘井泉香”的典故在后世的很多典籍中都被收录。如:三国时吴国左中郎张胜撰记的《桂阳先贤传》,晋代道医葛洪的《神仙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明代王世贞的《列仙全传》、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名著就都少不了这口井,直至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就更广了。

  在众多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也对“橘井”不吝赞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中写下“昨临苏耽井”;诗圣杜甫写有:“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词坛巨擘秦观贬居郴州,留下“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之句;元代“清献”公王都中治郴时感悟“苏仙孝感动乡闾,橘井千年事若符”;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怀念“久无白鹤到苏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忆述“苏仙故井犹存楚”;名人们写楹联也用上橘井,药圣李时珍有“橘井泉里龙问病”之语,民族英雄林则徐有“橘井活人真寿客”之言。

  不过写“橘井”的众多诗人中,身份最特殊的要数北宋皇帝宋真宗,他在《赐丁和还乡》中写道:“天生一物一阴阳,燮理全凭太古方。六脉若能医有效,四民谁不寿而康。杏林佳实留心种,橘井甘泉透胆香,卢扁更从何处问,罗湖溪上济生堂。”

  由于得到了天子的肯定,加上历代文人骚客的推崇,自宋代以后,中医堂号、诊所药铺大门贴“橘井泉香”的对联,或柜台摆放“橘井泉香”的铭牌,成为约定俗成的医药文化现象。例如广州创办于明代的陈李济药厂就自称“橘井老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介绍,由于这一典故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人们常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医家也将其书写在匾上以明志。

  医学的本质是仁爱,医者的使命是济世。正如郴州市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委员兼文史研究员张式成在他的专著《苏仙传说·橘井泉香》中所言,橘井中涵养着超出一家亲情、心系百姓安危、敬畏生命的忠孝博爱,井中反射出不信天命不求业果、力抗天灾济世利民的人文思想光芒,它如清甜乳汁一般渗透全民族的心房。

  苏仙岭。

  苏仙岭顶苏仙观,祭祀西汉时和母亲一起用药橘配伍草药熬井泉救民的少年郎中苏耽。

  以人为本:传承医者仁心精神

  “橘井泉香”这一流传千年的医学传说,虽具有神话色彩,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苏耽治病“不收报酬”、其母普惠众生的善举,树立起“医者仁心”的精神标杆,更象征着中医药在民间广泛应用、守护百姓健康的深厚传统。

  《汉书》记载,西汉文帝时“疾疫之灾”,“朕甚忧之”;苏耽母子悬壶济世,传说就此萌发,孕育的“橘井泉香”系医林名典中唯一预测抗击瘟疫的典故。苏耽在瘟疫暴发前预警并备好疗法,正是中医“治未病”预防观的生动实践。

  而在疫病流行的危难时刻,以简便易得的井水橘叶济世救人,展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

  同时,橘树与井泉的自然结合,凝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诊疗哲学,体现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

  何清湖曾在《湖湘中医文化》一书提出,湖湘中医文化具有“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橘井泉香”正是“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执中致和,道法自然”精神的具象诠释。

  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看来,“橘井泉香”成为湖湘中医文化的精神象征之一,深刻体现了中医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它所蕴含的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医道精神,是中华医脉中最为核心的伦理价值。面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这一文化符号也是增强民众中医药文化认同、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橘井泉香”的文化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日本有橘井医药公司与《橘杏春秋》医药杂志,柬埔寨以“橘井”命名省市,越南民居楹联上仍镌刻着“寿人橘井久传家”的诗句……这口源自湖湘的清泉,已成为世界共享的中医文化符号。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7期 《“橘井泉香”如何影响湖湘中医药》

  泉香新涌:做强“橘井”品牌文化

  “橘井泉香”的生命力,终将回归其济世本质。发源于郴州的“橘井”文化,是湖湘中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郴州发展中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与资源优势。

  郴州中医药资源丰富,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51万亩,年总产量38万吨、产值36亿元。

  自2006年郴州启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成功申报蜂疗法、针灸疗法、正骨疗法、药膳疗法等20余项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其中以“橘井泉香”典故为核心的苏仙传说和苏仙庙会,已成功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橘井”文化已融入湖南省“六养”中医药康养旅游体系。从“楚韵湖湘·养神之旅”到“生态武陵·养心之旅”,6条精品线路覆盖全省14个市(州)53个县(区),串联68个中医药康养基地,形成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立体网络。

  2022年12月,湖南公布首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示范体验基地名单,“苏仙区苏仙岭橘井泉香” 位列40家入选单位之中,成为“神奇湘东·养肺之旅”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

  这条线路串联起湖南东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郴州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康养”的深度融合。通过开设“橘井中医文化讲坛”,开通“橘井直播”网络平台,开播“中医药健康”电视节目,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知识“五进”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郴州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编制产业链“两图三库”,为招商精准导航;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协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为助推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郴州市政协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去年8月,2024中国(郴州)首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化身推介员、宣传员,向各地客商讲述郴州中医药历史文化传承,用心推介郴州的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以及产业发展规划。

  据悉,郴州生物医药企业已扩展至75家,涵盖医药、医械、医美化妆品等门类,也吸引了华润三九、国药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医药千亿集群,要围绕‘一主一副三翼六基地’继续优化产业布局。”郴州市政协委员朱湘艳建议,“一主”以郴州经开区大健康产业园为中心,“一副”以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为副中心,“三翼”即桂阳县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园、桂东县中药材产业园、安仁县中草药产业园,“六基地”包括桂阳、永兴、宜章、汝城、安仁、桂东为依托的中药材和化妆品原料种植基地。

  橘井无声,泉香永续。“橘井泉香”所象征的医者仁心与济世情怀,已融入湖湘中医药精神遗产的血脉。当我们在苏仙岭畔静听泉声,触摸的不仅是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健康与文化传承的永恒启示。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郭俊杰 吴双江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