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馆既要坚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核心价值,又需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和资源整合上实现突破。
在当代医疗生态中,中医馆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坚守中医传统精髓的同时,突破市场困局?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中医馆如何突围”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结合政策导向、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从机制改革、中医破圈、技术赋能、服务民生、构建生态等方面建言献策。
从委员、专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中医馆既要坚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核心价值,又需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和资源整合上实现突破,只有真正将疗效口碑转化为品牌资产,将中医智慧融入生活方式,中医馆才能在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中,实现从医疗服务提供者到中医养生引领者的跨越。
本期“议堂”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嵘、郭彩虹、申志华、邓奕辉、何清湖、张涤、王国佐、彭进、张文安、贺云祥。
优馆优服:做群众身边的“守门人”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基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前,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力争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这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南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基层能力,目前已经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
中医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发展模式相较其他医疗机构又有很大区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认为,中医馆在管理上实行备案制,是为老百姓防治疾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机构,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有着重要位置,应予以重视。
“中医馆要接地气、有特色,在专科专病以及特色诊疗技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何清湖介绍,中医馆开在基层,基层医疗要突出“六位一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职责;要突出“五种能力”,即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诊疗的能力,做到“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
全国基层中医馆正在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下,中医馆如何从“有馆有人”走向“优馆优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国佐认为,要立足中医馆作为中医药服务网络“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的定位,紧扣民生需求,针对性地强化中医馆功能。
王国佐说,要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以“标准化+智慧化”筑牢服务网底。要深化特色服务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需求分层供给。
“中医馆是反映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窗口,可针对性地定制区域中医药服务方案和扶持政策,定向调配医疗资源下沉。”王国佐建议,选取有师资基础的中医馆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基层需要设计培养方案,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适应基层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7期 《守正与破局,探寻中医馆突围“良方”》
守正出奇:在创新中坚守中医理论根脉
中医馆不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真正做好中医馆,既要传承千年智慧,又要适应现代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认为,中医馆的创新与拓展,要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根据馆内医师特长和当地需求,打造1至2个优势突出的特色专科,如中医儿科、妇科、骨伤科、脾胃病科、皮肤科、肿瘤康复等,形成品牌效应。
“还要开展医养结合社区服务,探索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提供上门诊疗、健康讲座养生功法教学,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服务,扩大服务半径和影响力。”张涤说。
张涤建议,要搭建“互联网+中医”,建立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提供预约挂号、在线咨询、健康科普、医馆动态等信息。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专业、靠谱的中医药科普,传播正确养生知识,吸引年轻群体。
“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在坚守中医本质的同时,勇敢拥抱现代性。”九芝堂(湖南)健康管理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湖南九芝堂医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彩虹认为,这种“守正出奇”的智慧,恰是中医馆创新的核心密码。
郭彩虹说,中医馆的创新,应该是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当年轻人在养生奶茶的氤氲香气中理解“药食同源”,中医文化便完成了从博物馆陈列到生活方式的华丽转身。AI舌诊与5G芯片的应用,本质是用现代科技语言翻译中医理论。
“当秘方成为超市货架上的惠民商品,当煎药流程如阳光厨房般透明可见,当民间圣手执证悬壶济世,当银针艾灸纳入医保统筹——中医便不再是尘封古籍的符号,而是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安康。”湖南汉方神农中医馆董事长贺云祥说,要推动中医馆创新发展,让千年智慧普惠当代百姓。
在贺云祥看来,推动古籍药方产品化尤为重要。他认为,当前经典方剂大多尘封于古籍之中,百姓难享实效。可以借鉴精选《伤寒论》等典籍中的50个安全方剂,开发香囊、足浴包等消费品,纳入“地方特色产品”绿色审批通道,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通过文旅医融合推广中医药产品,如在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设“湘药手信”专柜,销售艾草安神枕、茯苓养生饼等。
谋准定位:拓宽场景生态路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亚健康产业总部基地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朱嵘认为,中医馆要实现突围,应把握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朱嵘认为,中医馆要把重心调整到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防治上,把原来的中医馆改造成治未病中心或中医健康管理中心,重点面向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病稳定期人群,以及其他特定状态人群,提供规范化服务。
“中医馆应结合自己发展所需寻找平台合作,借势成事。”朱嵘建议,中医馆应关注大健康产业中基于中医理论的前沿创新诊疗技术,如基于中药医学营养治疗技术开展的“中药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逆转项目”,基于石墨烯热疗技术和热敏灸技术融创后的“石墨烯悬灸疼痛调理技术”等创新技术。
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要借力政策与科技,突破运营瓶颈。及时捕捉政策红利,申请将中医馆纳入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开通医保个账支付;承接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市民提供上门艾灸、耳穴压豆等增值服务;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部署“智慧药房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方、划价、调剂,缩短候药时间至15分钟;搭建会员管理平台,通过复诊提醒、健康档案更新等功能提升客户粘性。
邓奕辉建议,推动制定《湖南省中医馆星级评定标准》,对开展治未病服务、文化传承的馆所给予评级补贴;开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接口,允许合规国医馆调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推动实施“湖湘名医坐诊计划”,组织省级名中医每周下沉社区国医馆带教坐诊。
湖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会长,岭南名医张文安认为,在“简便验廉”的中医传统面临医疗高端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中医家庭医生模式被视作破局的潜在“良方”。
张文安说,在业务场景上要形成社康医馆、独立医馆、生态康养基地、互联网医疗多元布局,其中智慧中医作为辅助工具,强化了服务的人文属性。中医家庭医生模式以“基本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结合”“全科与专科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康养一体化”“个性化、家庭化、连续化”“名医+ AI +青医”为特色,构筑独特竞争力。
张文安建议,在运营上采用“医险结合”“社商分合”“O2O +集团化+智慧化”模式,发展上通过合伙人制、联合建设实体、托管社康中医科等推进。
专科特色:垂直发展形成差异化
中医馆多为传统运营模式,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的连锁品牌,连锁程度低。要破解中医馆创新发展之题,长沙市政协常委、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志华认为,有专业、品牌、运营三条路径。
申志华建议,推行“小而精”专科化中医馆,紧扣“专科病种做深、轻资产运营做轻”。用专科专病避开综合馆红海竞争,垂直发展,做精做透。要以中医药文化IP赋能品牌发展,如马王堆导引术、八段锦及中小学生中医学习等,打造“湘派中医”符号,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力。
申志华认为,要推行“1+N”连锁托管模式,重构机构生态,形成规模化的连锁品牌。在城区设立一家综合性的中医门诊,成立区域性的共享中药房。在社区嵌入小型专科化的服务站点,提供“15分钟医疗服务圈”,以“行星+卫星”模式形成区域医疗生态圈,满足老百姓基础就医需求,增加高频次消费场景。
怀化市政协委员、怀化市中医康复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彭进说,中医馆要发挥“简、廉、便、验”优势,中医医师要遵循传统、博采众长,确保疗效又好又快,注重“已病”“未病”并举,大力开展亚健康调理、养生保健和医养工作,拓展馆所业务。
“扬长避短,发挥中医及馆所的优势,用好疗效说话。”彭进认为,努力挖掘中医治慢病、疑难病的优势,充分继承中医防治外感病、传染病、急症的成熟经验,大力发挥中医馆全科诊疗和专病专治疗效好的优势,从而创造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