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文成公主泡过的“五味甘露”是什么?千年藏医药浴,为啥疗效好?

  在雪域高原,

  藏族人民常

  以药浴的形式祛风散寒,

  治疗病痛。

  “藏医药浴疗法历史悠久,

  与沐浴节等当地传统

  也有一定的渊源,

  极具地域特色,

  蕴含着当地特有的人文因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冯欣说道。

  藏医药浴最常用的方法

  是水浴和泉浴。

  藏族人民一直信仰每年藏历8月,

  天上将会升起药神化身的“噶玛堆巴”星,

  由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水皆能变成甘露,

  人们只要在此甘露中沐浴过,

  就能祛除病痛。

  随着藏医药学的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治疗专科,

  并因此形成藏医药内外结合的特色。

  传说唐代文成公主初入西藏,

  身痒色异,

  时生毒疮,就用过

  藏医药浴的“五味甘露汤”。

  目前藏医药浴疗法

  以“五味甘露汤”为基本方,

  主要用的是生长于

  高原的杜鹃、麻黄等5种藏药,

  所以藏医药浴疗法

  又俗称“五味甘露浴”。

  随着时代的变迁,

  藏医药浴法也在不断迭代发展,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五味甘露方”进行洗浴来治疗疾病,

  在藏医药的经典著作

  《四部医典》中有记述:

  “浸浴疗法水浴与缚浴,水浴一般通用热水入,传毒陈热扩散与渗著,痰核旧疮败疽和脉病,僵踡驼背肌干得痊愈。此法未效五种甘露煎”,其内容比较简略,只提到了“水浴一般通用热水”和“此法未效五种甘露煎”。

  “甘露”是藏族先民

  对特效医疗保健药物的称呼。

  五味甘露是藏药浴配方,

  由刺柏清、烈香杜鹃、大籽蒿、

  麻黄、水柏枝

  五种高原植物组成。

  它们按照生长的地域

  依次称为

  “阳、草地、土、阴、水的甘露”。

  组方中刺柏清热解毒;

  烈香杜鹃温阳祛寒,滋阴益寿;

  大籽蒿止血、消肿,缓解四肢肿胀;

  麻黄清热解表,发汗益疮,

  清陈旧热;

  水柏枝清毒热、血热。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寒、

  消肿止痛、滋阴益寿的功效,

  用于各种皮肤病及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偏瘫、

  妇女产后疾病以及

  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煎制五味甘露药浴的过程非常繁复,

  首先将药捣碎加水煮熟,

  再取总药量三分之一的青稞煮熟,

  将药与煮熟的青稞混合起来,

  加入酒曲,

  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加水再煮,

  滤渣取液,即可药浴。

  在药浴的过程中,

  使全身或局部浸入药液中洗浴,

  通过水的热能和药力双重作用,

  打开人体毛孔、打通经络,

  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

  皮肤毛孔透皮渗透进入体内,

  直达患处,

  达到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作用。

  一般来说,需要以水温为40℃的

  药液浸泡全身或者患处,

  每日一次,

  浴后卧热炕发汗排毒,

  七天为一个疗程,

  每次沐浴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

  第一次15分钟,

  此后逐渐增加药浴时间到

  第四天后逐日降到最初的时间。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酌情泡浴,

  最长不超过45分钟。

  2018年,藏医药浴法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委员会决议指出,

  该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

  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提供了人类与其环境间

  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

  历经千年,

  藏医药浴翻越雪域高原,

  已成为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桥梁。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