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道地药材如何走出“深山沃野”? | 国医湘声·议堂

  导读:湖南道地药材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源自特定产区,历经千年验证——道地药材是衡量中药材品质与疗效的核心标准之一。目前,湖南道地药材正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转型。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湖南道地药材创新发展”话题进行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到,湖南道地药材的创新发展,是一条融合了传承与创新、科技与生态、产业与富民的道路。它既让传统的道地药材焕发新生,又通过标准化、科技化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本期“议堂”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刘超、刘建新、张水寒、邓奕辉、何清湖、曾建国、王炜、陆小龙、胡宗仁、林承雄。

  筑根基:建立药材评价体系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中药资源数量为4667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药资源大省。2022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公布了《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收录了35种中药材。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认为,湖南道地药材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医药一体”,深化中医理论指导。不能脱离中医谈中药,否则便不是中药。应建立中医主导的药材评价体系,组建中医专家团队参与药材种植规划,以临床疗效为质量核心标准,杜绝“唯成分论”。推动“名医+名药”联动模式,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设道地药材专方制剂室,开发如湘莲、玉竹等特色药材的经典方剂,实现“以医带药”。

  何清湖说,要强化源头管控,保障药材道地品质。实现标准化,可制定湘玉竹、湘黄精等道地品种的GAP种植规程;实现生态化,可在武陵山、雪峰山等产区推广林药复合种植,减少农药依赖;实现溯源化,可建立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种苗到成品全流程。

  “厚植中药材文化根基,扩大湖湘中医影响力。”何清湖建议,可以在长沙建立“湘药文化馆”,通过数字化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医药典籍等湖湘中医药文物,创新传播方式,制作《湘药密码》纪录片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王炜认为,要推动湖南道地药材实现创新发展,让传统道地药材焕发新活力,要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考证工作,筑牢道地根基;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基础研究,明晰道地机理;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人工抚育,坚守道地本真;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激活道地价值。

  王炜说,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成分以及种植加工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探究以上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道地药材的品质形成,明确其“何以地道”。同时,比较分析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差异,明确其“以何地道”,为道地药材的生产与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道地药材的历史渊源、名称演变、产地变迁等信息,是其道地性的重要内容。”王炜认为,应深入挖掘地方志、医书典籍等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厘清道地药材的发展脉络,确定其传统道地产区和品质特征,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提供扎实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湘九味”从左至右依次为湘莲、百合、玉竹、枳壳(实)、杜仲、黄精、茯苓、山银花、博落回。

  扩品牌:增加被需求量

  发展湖南道地药材,除了要做优产品的质量、做大产品的数量,最重要的是增加湖南道地药材的被需求量。

  湘莲、百合、玉竹、枳壳(实)、杜仲、黄精、茯苓、山银花、博落回,这九味药材被称为“湘九味”。

  2014年11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培育“9个‘湘九味’标志性品牌药材”。

  “‘湘九味’均是湖南省境内种植的优质且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道地药材或特色药材,也是湖南品牌药材的通称。”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中心主任曾建国说,目前,将行政区域内丰富且优质的道地与特色中药资源培育成有市场声誉的区域品牌已是中药材生产与发展的行业共识。

  曾建国认为,湖南应继续以“湘九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持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金字塔形品牌体系,以品牌赋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讲清楚‘湘九味’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湖南的黄精为什么比其他省份的好,物质基础、饮片品质、临床疗效有什么不一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陆小龙说,要深度研究挖掘“湘九味”的综合价值,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效用的优势,物尽其用。再者,要探索验证诸如山银花对金银花的替代研究。

  陆小龙介绍,“湘九味”中至少有5味是药食两用品种,食品应用因不受医生处方限制,从而食用潜力其实比药用更大,比如玉竹,药用场景很少,最大的市场是在广东和东南亚,当地人日常用来煲汤;茯苓则常用来做成饼干,不仅口感酥脆,还兼药用价值可以祛湿。应进一步推广、拓宽中药产品应用,让玉竹煲汤走向更多市民的厨房,让山银花露、黄精茶的疗效像知名凉茶品牌一样被更多人知晓、接受,这样将开辟一个广阔的市场。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8期 《湖湘道地药材如何走出“深山沃野”? 》

  重科技:升级开发创新链

  湖南道地药材创新发展,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湖南省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目前存在规范化不足、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等挑战。

  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要科技赋能,淬炼精深价值。道地药材价值需在精深加工与科研加持中升华。传统炮制工艺虽精妙,却需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现“遵古法而不泥古”,推动炮制工艺标准化、智能化升级。更应大力投入研发,突破提取、分离、制剂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湖南医药学院药学院院长刘建新则认为,要科技赋能,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链。建议加强对湖南道地中药材的物质基础、药理药效研究,一方面科学解释道地中药材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科技给予道地中药材产业链的实验支撑,促进道地中药材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升级,形成一味道地药材一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张水寒认为,道地药材要进行种植技术创新,收集、保存、鉴定茯苓、玉竹、黄精、杜仲等道地药材优良种质资源,建成中药资源试验基地,开展优良种质创制研究。创新“林下种植、拟境栽培、立体套种、矮化造林”等生态种植模式,优化道地药材种植模式,在64个示范基地示范推广。“要形成‘资源—技术—产品—产业’闭环式创新链,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道地药材高值化开发与利用体系。”

  促融合:一、二、三产协同

  从“一粒种子”到“满地生金”,道地药材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让药材资源转化为中医药产业动能。

  茯苓、黄精、莲子、山银花、玉竹、百合等都是湖南盛产的药食同源中药。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说,要大力挖掘和利用药食同源中药的产业价值,“药食同源中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有必要以湖南盛产的药食同源中药为纽带,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三产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胡宗仁建议,以“一产”为基础,建设规范化种植与原料供应体系。依托湘西、湘南等地的生态优势,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药食同源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二产”为引擎,推动精深加工与价值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以茯苓、黄精、玉竹等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及现代中药制剂,打造“湘食湘药”地理标志集群。以“三产”为延伸,拓展健康服务与文旅融合。发展“中药+文旅”“药膳+体验”等新业态,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小镇、养生基地和文旅线路,促进健康服务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黄精,是唯一带“精”字的中药材。《中国药典》(2025年版)记载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在怀化市人大代表、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承雄看来,要优选黄精中的优良品种,构建从育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按照中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黄精产品、构建消费场景,并通过全新渠道体系进行推广。

  “为更好地促进湖南黄精产业发展,建议从政策统筹规划、消费品牌打造、科技研发与产业出海等重点环节继续深入推动。”林承雄说。

  莓茶是张家界土家族、苗族常用药之一,2009年就已进入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门郡品牌创始人刘超认为,现有莓茶产品线仍有待丰富,要开辟莓茶研发新通道,相关企业应与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莓茶系列产品和衍生产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同时,建议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园,按有机茶种植标准,利用张家界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打造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园,发展康养休闲度假,提高莓茶产业附加值。

  “一株看似不起眼的显齿蛇葡萄,正悄然撬动一个千亿产业。”刘超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黄璐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