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智慧结晶,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大众健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系统性地从四个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要加强学术研究,筑牢科学根基。科学研究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当前需突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瓶颈,特别是在食养食疗领域。首先,深化基础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深入阐释黄精、茯苓等药食同源物质的功效成分、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安全性以及炮制技术,为产品功效和质量提供扎实的科学证据。其次,推动标准化研究,建立从原料种植、采收、加工到成品的一整套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和鉴定方法,确保原料和产品的道地性、均一性与安全性。最后,应适当进行临床研究,开展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其健康干预效果,形成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进入更广阔的健康市场铺平道路。
其次要推动产业规模化提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是前提。一方面,要促进技术创新与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便携易食、功能确切的现代化产品(如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摆脱同质化的“原料初级加工”模式。另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控与品牌建设。企业需建立全产业链的可追溯体系,严格执行GMP,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同时,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科技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再是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资源与市场保障 。一二三产联动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保障。在第一产业(农业)端,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药食同源物质种植养殖基地,推广生态种植(GAP),从源头保障优质原料供给,并带动乡村振兴。在第二产业(工业)端,发展与上游农业紧密衔接的精深加工业,将原料转化为多样化商品。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端,推动“药食同源+”融合模式。与餐饮、文旅、康养、健康管理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药膳餐厅、健康旅游线路、中医特色康养服务等,拓展消费场景,创造新增长极。这种融合有效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服务的全链条。
最后是要加强科学宣传与文化传播,讲好药食同源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药食同源故事是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出版药食同源系列科普丛书,使老百姓了解常用的药食同源本草的基本知识和食用方法。宣传上要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借助新媒体渠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药食同源知识,明确“食养”与“药疗”的边界,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合理选用,避免夸大宣传和误导消费。文化上要挖掘和讲述背后的历史典故、养生哲学和中医理论。将产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中,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和消费者认同感,使其不仅是健康产品,更是文化载体,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发展药食同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夯实科研基础,做强企业主体,贯通产业链条,并辅以科学的文化传播,方能推动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为国民健康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