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南边陲的蓝山县民族中学校园里总回荡着清越的长鼓声与悠扬的瑶歌声。瑶族文化课教师赵喜兰正带领学生们排练新编的瑶族伞舞,五彩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流转,仿佛一幅流动的民族画卷。这位扎根教育一线的政协委员,用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以文育人、以旅兴文”的民族文化传承新路。
校园里的文化基因库
“咚、咚、哒——”每天的课间操,民族中学的操场上总会响起整齐的长鼓节奏,全校二千多学生手舞长鼓跳起欢快的健身操。赵喜兰创新设计的“长鼓健身操”将传统长鼓舞与现代健身理念融合,让孩子们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感受非遗魅力。在她主导开发的“瑶韵课程”体系中,瑶语课从基础发音到日常对话,瑶歌课从山野小调到舞台展演。
文旅融合的实践先锋
云冰山景区的千年古寨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瑶族婚礼正在上演。新郎背着竹轿跨过火塘,新娘头戴红布伞款款而行,赵喜兰设计的沉浸式婚俗体验让游客惊叹不已。作为县政协少数民族界成员,她连续三年提交《关于打造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案》,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景区”合作机制。
在她的策划下,景区推出竹杆舞、篝火晚会等多项特色项目,组建由近20名师生组成的“瑶山艺术团”,今年暑假演出十余场。文化赋能使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47%,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65%。
暮色中的云冰山,赵喜兰望着山脚下灯火通明的瑶寨,手中长鼓轻轻摇动。这位用教育播种文化、以创新激活传统的瑶家女儿,正带领更多人走进这个古老民族的璀璨星河。在她身后,瑶歌与书声共鸣,传统与现代交响,谱写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新篇。
作者:杨锦芳 编辑: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