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将其特有的山水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穷山恶水”蜕变为“山清水秀”。这也暗合了“精准扶贫”的内涵,要因地制宜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廖宇虹
《十八洞村志》记载: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 700 米,系高山岩溶地貌,境内沟壑纵横、高山峡谷遥相呼应,常年雾气缭绕、雨量充沛。
自2013年成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以来,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山水,开始被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化“静”为“动”,一路走来,人人传唱、人人知。
回看十八洞村走过的每一步,观察这里山水资源的细微变化,凝结成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景象,最终会发现,其实它始终定格在不曾变化的那4个字:山水苗乡。
是焕然新颜,也是本真如它。
十八洞村原始、天然的赋予
翻阅《十八洞村志》,可以看到这里悠久的农耕历史,几乎从这个苗寨成型的那天起,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实际上,这里却长期耕地贫乏。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耕地仅0.83亩,且地块零碎分散,无法规模利用。
直到“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合作方式”的“飞地经济”模式在这里确立,通过土地流转,十八洞村从2014年起开始打造千亩猕猴桃产业园。三年挂果,供不应求,如今,这颗小小的猕猴桃,每年都能为村里带来约2000万元收入,成为十八洞村的产业标志之一。
山林、峡谷、溶洞,高山岩溶地貌虽然“割”碎了这里的耕地,却造就了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村寨依山就势、临空筑房,也使得这里民居特色鲜明、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林谷奇、流水潺、瀑布飞流,过苗年、赶秋节、山歌传情,风景与风情在这里合二为一,形成专属的“十八洞”印象。
《十八洞村志》记载:2019年,十八洞村入选文旅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在发展生态旅游的需求之下,十八洞村的黄牛、黑猪等规模化养殖完全退出,蜜蜂养殖开始成为十八洞村的一大特色产业。2021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晋级”国家级5A旅游景区。而随着年底张吉怀高铁的正式通车,十八洞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再次提速。
就在那幽深的十八洞夯街峡谷之中,莲台山原生态森林包围着一处溶洞,洞内山泉水经过深山岩层自然过滤、吸附、循环,成为泉水喷涌而出。2017年,它吸引了步步高集团前来,与十八洞村共同打造十八洞山泉水厂,这成为十八洞村山水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的另一个符号。
2018年2月,十八洞山泉水正式对外出售,并于当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成为湖南代表团的专用水;2019年,其年生产量达到1400余万瓶。这瓶走出大山的水,也成为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振兴发展的缩影。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终究需要回归到乡村本身,这也便是“精准扶贫”最本真的含义。一罐蜂蜜、一颗猕猴桃、一瓶矿泉水,就是一朵花上驻足的蜜蜂、一抔土里撒下的种子、一处洞口冒出的泉水,它们沐浴着这片山林、峡谷的滋养,是十八洞村原始、天然的赋予。
从“穷山恶水”的贫困村到“山清水秀”的产业胜地,十八洞的山水禀赋始终在这里,日新月异的是观念、是规划、是技术手段……让这里的山水由“静”化“动”,也由“内”走向“外”。
十八洞村的“溪流”汇入互联网大潮
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和这片奇美土地所孕育出的无数“果实”,如何走向“外界”视野,并吸引“外人”进来,只差一条通路。十八洞村的“溪流”汇入移动互联网的大潮里,演变为时代的“大江大河”。
精准扶贫,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认真总结、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后,我们提出要凝聚人心、扶智启智,激发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参与精准扶贫”。花垣县政协副主席、十八洞村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
从这里的山水自然资源上切入,2015年,十八洞村发起“113”工程:每户种植冬桃10棵、黄桃10棵,养殖稻花鱼300尾,发展订单蔬菜。村里225户全部被动员加入。
同年,十八洞村开始实施电商扶贫,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淘宝店,还借助中国邮政“邮三湘”网络平台推出了“418项目”——依托这一互联网项目,村民种在房前屋后的这些桃树,按每株418元/年标准向游客销售采摘权,并授予他们“十八洞村荣誉村民证”,给予免费游等优惠,共附销售4000多棵桃树采摘权,让贫困群众获益169.7万元。
2018年11月,乘着“双11”的热潮,十八洞的村民电商夜校也正式开班了,培训村民 300人次。一年后,2019年11月15日,央视财经“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商扶贫行动第一场网络直播走进十八洞村。当天,全村猕猴桃销量达2038盒,销售额近10万元。
到2020年,全村电商产品种类已经扩展到53个,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均建立相应品牌,在京东、淘宝上有相应旗舰店。除了名声在外的猕猴桃和蜂蜜,当地苗绣工艺品、农家腊肉等特产也开始纷纷“出村”。
发展前景之下,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渐渐回村,他们采用网络直播带货的形式,继续为家乡发展助力,其中甚至出现了粉丝突破10万的“网红”。
这根互联网的网线,连接的不仅仅是这些有形的特产,更多是无形的先进观念和思维,激发着十八洞村的每一户、每一人,为十八洞村激荡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山水生来内秀、慷慨、富饶,如同血液与生俱来就流淌在躯壳中,但如何从中发挥好内在“造血”功能,才是十八洞村破茧成蝶,得以成为过去十年中国乡村发展“实践样本”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这几年的时间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叫作精准扶贫?那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扶贫,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也是一样,也应该是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龙秀林这样说道。
“我”来自十八洞,代表十八洞
春日晴好,游人踏春来;秋日风清,果香飘千里。
如今,在十八洞村的黄桃基地,游客们春天可看花,秋天可摘果。这300亩的黄桃基地,已经在发挥着既服务于种养业、也服务于旅游业的双重作用。
从2018年起,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新时代红色旅游景区,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制定《十八洞村“农家乐”试行标准》,探索打造规范化、特色化、标准化“农家乐”十八洞品牌。
随着十八洞村推行生态旅游,实施庭院“禁养”政策,村民们也开始发展“新式”的庭院经济,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传统民族工艺和绿色环保产业,也能“抱团”为乡村旅游增色。
不难看出,十八洞村的产业品牌建设,无论是代表性的种养业还是主导性的旅游业等,都已经在相互交织中,逐步形成农、旅合一的“十八洞”模式,不仅共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更在生态经济模式下真正实现了具有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可复制性的良性循环。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还是要抓好产业。”党的二十大代表,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道,“这些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打独斗,我们在搞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三色’乡村产业,即红色、绿色和古色。”
时间倒回2018年11月28日,“花垣十八洞”县域公共品牌正式发布。
发布会上,受邀出席的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董长德,提出了“花垣十八洞”打造3个层次品牌构想:以“山水苗乡,生态纯象”为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精品特色农业”和“湘西苗乡的风情和诚意”为核心价值,注重产品有机生态、地标特色、标准培育。
围绕“花垣十八洞”县域公共品牌,十八洞村正在积极培育多个特色品牌,开展多场产品品牌营销推广活动,制作公共品牌宣传片,组织农产品高峰论坛和线下产销推介活动;并组织对接多个电商平台对特色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分别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
从这里走出去的蜂蜜、山茶油、工艺包、矿泉水……无论是食品类,还是日用品类,都被冠以“十八洞村”之名。
截至2020年,十八洞村用“十八洞村”logo注册的商标达到28类56种。2021年,“十八洞村”品牌助销市场创收突破10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量的80%。
“十八洞村”,就是十八洞村最好的注解。这种一体化推进的品牌战略,无疑正在将整个“十八洞村”的品牌效应不断聚焦、放大。每一件走出去的产品,都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来自十八洞,代表十八洞。
就像“精准扶贫”曾是十八洞村最显眼的名片,今天,“十八洞村”也有了底气为自己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八洞村的明天更加令人期待。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10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