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 雷明盛常委: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

 

  “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配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是导致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症结。要切实改善这一情况,就必须大力、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1月15日,省政协常委,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明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在雷明盛看来,我省近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样也面临一些挑战。本次省两会召开前,雷明盛围绕此专门开展了调研,他发现,除桑植等少数县外,不少地区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未能达到国家卫健委设定的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评估标准。

  “与福建、浙江、安徽、山西等省份相比,我省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不统一,部门协同难;债务包袱重,化解难度大;人才队伍缺,建设后劲弱;机构设施、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雷明盛说。

  为此,雷明盛建议,借鉴桑植县及外省多地成功经验,全省一盘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机制,对医共体牵头医院书记、院长和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根据年度考核绩效发放。同时,深化部门协同,强化指导督促。将各地医共体建设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深化医改考评,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对推进不力的实行约谈问责。

  雷明盛表示,应建立县域医共体编制周转池。区域可按照“县内统筹、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原则,统筹管理总医院及各分院的空余编制,盘活编制资源。加强与省级医院、省级知名医学专家的协作,支持名医到县级医院开设“名医工作室”,开展名医“师带徒”计划,帮助各县级医院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强化基层诊疗能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解决“能力洼”问题?雷明盛认为,应以省级专科能力和省级边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规划和引导医共体牵头医院的重点专科、特色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的特色专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态势。同时,人社、卫健部门进一步健全“三下沉”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等方式,促进人才、技术、服务可持续下沉共享,引导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选择基层首诊,为分级诊疗提供制度化保障。

  “还应加速数智赋能,解决‘信息阻’的问题。”雷明盛说,通过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实现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互享,保证患者诊疗信息的区域连续性,促进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横向全面融合。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杨睿文  熊指挥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