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昌才
好不容易盼到周六不上课的日子,我立马联系张坚,邀约几个朋友到天岳关去,祭拜无名烈士墓,了却我们大半年的心愿。张坚说,好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我们正好出去游山玩水,寻找素材,捕捉灵感呢。于是,我给语文组张哥、伏教授打电话,还给中国美协会员黄大师打电话,告诉各位,周末出游,同去同去,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沐浴冬日暖阳,放飞自由心灵。没有料到,我的电话得到各位一致赞同。各位答应得比请客吃饭还要干脆、爽快。张坚要弘扬抗日将士浴血沙场、捐躯国难的伟大民族精神,黄大师要描绘祖国的大美江山,伏教授要求证抗日真相,张哥要抒发浪漫情怀,我要致敬抗日将士,天岳关将我们的心愿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同车同行,我们更同心同志。张坚开车,出长沙新城,驰武深高速,绕通城乡村,上盘山公路,驱车三小时,抵达耸立江南大地的天岳关。
临行之前,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我就做过功课。我对天岳关的了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事张坚的志趣追求,一个来自无所不能的度娘老师。张坚来自将军之乡——湖南平江,从小浸润诗书文化,血脉里流淌着精忠报国、砥砺前行的精神,虽为教务人员,却主动开设书法艺术选修课,每周研究一位抗日将领的光辉事迹,每周创作一首歌咏抗日将领伟大精神的诗词,每周撰写一幅歌颂抗日英雄的书法作品,每周上一次书法选修课,借助书法作品,宣传、普及、弘扬抗日民族精神。他的工作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这次去天岳关,就是张坚的心愿。张坚多次对我讲过,天岳关是当年日寇进攻湖南的必经之地,国军将士占山为寨,砌墙为营,重兵把守,布满山头,狠狠迎击大队日军,双方交战时间漫长,情势惨烈,伤亡巨大,最后以国军惨胜告终。许多将士埋骨青山,不知姓名,国军92师师长梁汉明将军捐资修建了这座耸立在天岳关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彰显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讴歌感天动地的大无畏精神。张坚说,天岳关大战,太多的生命牺牲,太多的英雄无名,碧血横飞,浩气长存,所以我们要去祭拜,要去缅怀。不去天岳关一趟,好像苍天之上,有千万双眼睛盯着我们,心在抖,身在跳,对不起万千将士啊。
我从百度里面了解到,天岳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理重要,所谓一脚踏三省,一关挡万夫是也。天岳关又名古长山砦,地势险峻,紧扼湘鄂要道。据传“天岳关”三字由清代平江才子、曾任云南布政使司的李元度亲笔书写。现存关卡为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据县志记载,南唐保大中期( 952-955年)建长山寨(今名天岳关)于黄龙山西部要隘;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南面行营统领兼中书令王逵率部队从岳州攻南唐,绕过雁门关(通城北港镇雁门村)、保定关(通城马港镇寺前村),奇袭地形最险的天岳关,歼南唐守军3000余人。宋代岳飞领剿洞庭杨么,曾派兵屯此关;元末红巾领袖徐寿辉据鄂州守此关,并遗下"统军元帅府印"(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通城县博物馆);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湘由此入鄂占领通城。1926年,北伐军经天岳关进入通城。
国民革命军第92师组建于1938年,梁汉明任师长。全师官兵佩戴蓝色胸章,胸章图案是:上部有九颗星,中间"十"字象帆船,下部的"二"字象海水波纹,有"星海"之形,又含有"九十二"之意。该师曾参加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保卫战。武汉失陷后,该师撤至通城西南,据守天岳关一线,先后参加过九岭阻击战,通城县城攻夺战及锦山、铁柱港、咸宁柏墩、通山太阳山战斗。在历次战斗中,该师官兵浴血奋战以身殉国者众多。为纪念抗战阵亡的将士,师长梁汉明在天岳关建墓勒石,以旌忠烈。
我们抵达天岳关时间正好是上午十点。阳光朗照,山风拂拂,雄关矗立,万山苍茫。漫步关隘,极目远眺,北边通达湖北通程,南边连接湖南平江,关隘两边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关隘位于山凹处,由条形青砖砌成,形状类同一座架设在山凹处的石拱桥,青苔杂草滋生其上,多少显示出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我走向前去,伸手抚摸阳光照射之下的砖墙,顿时感受到一种沁心的凉意。是山高风寒还是战场阴森,是关隘冷峻还是心意冷清,不得而知,百感交织。黄大师喜欢摄影,镜头对着墙上的一抹青翠,咔嚓几声,定格了坚强的生命。我则浮想,每一块砖石都沾染过烈士的鲜血,都沐浴过岁月的风烟,最后凝固成了今天的灰暗斑驳。走近一座雄关,叩响一块砖石,聆听历史深处的回音,肃然站立,静观默会,就是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关隘一侧,墓道傍边,耸立着一栋砖石平房。这是天岳关派出所驻地。房前是一块水泥平地,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悠闲得很。我们向他们了解天岳关的情况,比如战力、布防、交战、伤亡等等情况,可惜,他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我问张坚,你十多年前到过这里,那个时候,这栋房子是干什么用的。张坚说,好像是展出一些有关天岳关大战的实物、图片什么的,不知何故,这些东西现在都不见了,估计是迁移到通城县博物馆保存去了吧。墓道的另外一边是一家标牌为“古道驿站”的餐馆,生意清冷,门可罗雀。其实,我们抵达天岳关的时候,只看见一台小车停在马路旁边,车上下来三五个人,可能也是和我们一样,来拜谒无名烈士墓的。其中,有情侣一对,很年轻。
我们沿着墓道上山,迎面是一道仪门,面向东方,呈“廿”形,全部由条石构成,门高一丈多。门楣阴刻隶书“无名英雄墓道”,两端为石雕龙头。两边门柱上端各雕有一尺高的军人头像,头像下面阴刻“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对联一副,对联下面浮雕两个持枪站岗的军人塑像。目光炯炯有神,威严地注视着前方。墓道直上,杉树掩映,郁郁葱葱,营造一种肃穆幽深的氛围。张坚说,文革以前,墓道两侧沾满了许多持枪站岗的石雕士兵,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坏了。沿着墓道上行五十余米,左转是一条小石径,穿进茂密树林。路边立着坟茔两座,林间坡地更有石碑若干,碑上无字,坟上长草,掩埋了许多无名英雄。我凑近石碑细看,一座是上尉连长孙鸿基之墓,一座是王大英雄仪民大人之墓。落款都是民国二十九年元月,岁月沧桑,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墓碑下面长满了杂草青苔,散落着一些香灰纸屑。我们原本打算买些香纸、鞭炮来祭拜烈士的,可惜出发时匆忙,竟然疏忽了这件事情,现在只好默默凝视,虔诚祭拜,献上心香一瓣。
1939年夏天,国军第92师奉命在通城九岭狙击南下进犯长沙的日军。是年7月的九岭,酷暑难当,被鬼子飞机炸秃了的山岭,呈一股焦糊味,太阳一照,热浪滚滚。孙鸿基的四连奉命驻守山头担任狙击任务,全连两挺机枪打得枪管通红,手榴弹也所剩无几了。鬼子发起了第五次冲锋。孙鸿基瞪着蜂拥而来,嗷嗷直叫的鬼子,心里一急,愤怒地从机枪手中夺过机枪,冲出掩体,大叫着朝鬼子冲去。鬼子万没想到中国军队有这股“疯”劲,措手不及,一个个连喊带叫滚下山去。正当孙鸿基打得起劲的时候,一梭子弹从侧面射来,射穿左腹,孙鸿基为国捐躯了,后被追认为国军少校。
小径一端就是永久亭,四柱四角,飞檐翘起。居高临下,俯瞰万山。亭柱为长条青石,顶部盖青石板。南面亭柱上阴刻92师师长梁汉明撰写的一副对联:“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我们驻足联前,品评议论,赞不绝口。永久亭,顾名思义,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精神万古传。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英雄殉国,浩气长存,功德与天地同在,精神与日月同辉,岂能袭用世俗之名标志,又岂有俗名能够纪念?艳阳高照,万山青翠,万水奔流,万物生辉,这才是英烈显灵,这才是浩然正气。一座小亭,一座山峦,一片风景,蕴藏血性精神,彰显万千气象。
从永久亭至纪念碑有两条小道通达,一条是墓道,上行一百五十余米即到;另一条是碎石小道,上行百余米即到。我们走碎石小道,两边耸立一块块石碑,上面凿刻许多后人缅怀抗日将士的词句。比如“功盖天地,死重泰山”“浩气长存”“求仁得仁”“英雄杀敌同归死,勇士冲锋誓不还”“忠勇之气,永不磨灭”,等等。石碑粗糙,色泽暗淡,风化严重,但是还能辨认遒劲的字迹,一笔一划,寄托寄托了后人对英烈的哀思,也凸显出英雄的忠勇气节。我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以备美篇之用,也可日后涵咏。烈士虽然千古了,但是凛然之气、刚烈之风却永远激励千秋万代的人们。看着那些斑驳的石碑,我突发奇想,要是竖立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所有牺牲的将士的名字,游客经过此地,不妨停下脚步,细细打量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殒落的生命,那该多好啊。可惜,这里除了后人的题词之外,英烈的姓名、事迹,全无介绍。我长叹一声,声音很快融进呼呼山风之中。
从小径上行百余米就到了主体墓碑。碑座为石板平台,平台正中立有高达丈余的方石碑,下大上小,金字塔形,高达丈余,形似利剑,直指云天。碑身正面阴刻隶书“无名英雄墓”五个大字,左侧阴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词“浩气长存”,右侧阴刻第十二军军长李仙洲题词“人类之光”。碑石顶端,原有石雕骷髅像,隐喻全师将士誓死抗日,不惜马革裹尸、白骨露野的决心,后维修时改为军人头像,昂首云天,大义凛然。碑前立有一堵由四块条形石板拼接而成的石墙,上书蒋介石题词“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墓后立有墓志铭,高6尺,宽3尺,整块石板连同基座高达9尺。墓志铭为梁汉明师长所书,记载将士抗日御敌的光辉事迹,文采飞扬,荡气回肠。我们仔细辨认,轻声吟诵,表达远隔时空的深切缅怀。碑文如下:
倭寇侵凌,国土沦陷。本师将士,负全民之重寄,抱杀敌之决心,衔命抗日,驰骋鲁鄂,与敌鏖战达十余阅月,奈我英雄,捐身躯,拼头颅,冲锋陷阵每多壮迹,迂回继袭突建殊勋。本师之能达成任务,迭奏肤功者,英雄之勋甚伟也。报国尽忠,丹诚昭于日月。舍生取义,浩气连夫乾坤。英雄身死矣,精神震铎寰宇。英雄气绝矣,遗烈彪炳千秋。寄忠魂有托,树后死楷模,爰于己卯五月,避天岳关之阳,建墓勒石,以旌忠烈。抚碑兴思,幕阜云黯。书帛著绩,天岳星辉。我后死将士,能不缅怀壮迹,勇赴事功,扫荡敌寇,复兴民族,以慰英雄在天之灵者乎?铭曰:壮志凌云,生活艰辛,连年长征,救国救民。昔同甘苦,今竟成仁。出师未捷,何堪先殉?求仁得仁,不负此生。忠昭日月,义泣鬼神。英雄无伦,崇高无论。万古凛烈,感召后人。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陆军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明率全体将士建立无名英雄墓纪念
主碑两侧各有高达尺余的子弹形石雕12个,分行排列,整齐划一,象征着将士们枕戈待旦,蓄势待发的备战状态;也传达一份守卫国土、寸步不让的决心。四周是石栏杆,外围是杉树。杉树成荫,蓊蓊郁郁。我们参观、拜谒之余,稍作小憩。张坚是抗战通,又是平江人,平江毗陵湖北通城、江西修水,三地大量男丁参加了92师,多次与日军交战,伤亡惨重。张坚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深度了解历史,深刻感受抗日精神。我印象最深有两点,一是张坚最佩服师长梁汉民,为何?梁师长武功卓著,文采飞扬,对联写得好,永久亭上的对联也必将和无名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一样永久流传。张坚还特别提到梁师长写给庐山一座烈士墓的对联:“风萧易水屠龙去,月冷庐山骑鹤归。”壮哉斯联!伟哉其人!二是张坚反复强调,正是因为这些烈士无名,正是因为他们流血牺牲,默默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所以,我们要来祭拜,要来缅怀。情意之深,令人感动。我突然想起日本的靖国神社,不管我们怎样看待,日本国民终究还有一个可供祭拜为国牺牲的英烈的地方。可是,我们呢?华夏大地,悠悠历史,无名烈士在哪里?我们又到哪里祭拜?还有多少人祭拜?
我带着疑惑下山,山风清冷,思绪翻飞。但愿,每个中国人心中都耸立着一座坚不可摧的天岳关。
作者简介:
徐昌才,1967年11月出生,男,侗族,笔名偃月公子。长沙市雅礼中学高级教师、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恋上大唐诗生活》、《宋朝那些诗生活》等专著20余部。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