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在市县丨资阳区政协:以实干赋能高质量发展

  “服务中心大局、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民主协商”,这是益阳市资阳区政协履职尽责的核心主线。

  近年来,资阳区政协按照省政协“1453”履职总要求,在产业振兴、文旅融合、民生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聚焦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交出了一份服务大局有高度、建言献策有深度、民主监督有力度的履职答卷。

  航拍镜头下的益阳明清古巷夜景。

  锚定产业振兴:一朵木槿花结出富民果

  产业强则乡村兴。资阳区政协主动围绕发展大局,将履职触角延伸至乡村产业发展一线。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区政协以“一花、一茶、一酒、一鱼、一米、一药”六大农旅品牌为抓手,助力农旅融合发展。

  夏日,走进资阳区乡村的庭院,随处可见粉紫色的木槿花。它的花瓣可以食用,叶子可做洗发水的原料。为了让浑身是宝的木槿花产生经济效益,资阳区成立了木槿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区政协主席张金龙担任负责人,牵头推动木槿花产业从试点种植走向“三产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

  资阳区政协开展全区木槿种植现场办公活动。

  作为木槿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牵头单位,区政协组织委员深入调查研究,连续3年提交相关提案,明确“打造木槿产业源地、示范地、孵化地、引擎地、文博地、网红地”等路径,提出以品牌引路、加大宣传投放、设计主题形象IP、融合科研成果等建议,促进“花经济”与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并推动木槿花于2022年正式成为资阳区“区花”。

  为破解种植管护、品种质量、食用安全、入药申报、产品研发、科技攻关等产业发展瓶颈,区政协发挥智库优势,牵头编制并推动《资阳区木槿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获批,建立湖南省首个木槿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同时,牵头成立益阳市木槿产业协会,目前种植面积达7500亩,引进深加工企业6家,有序推出九大木槿美食日化产品,开发“木槿花茶”“木槿面膜”等系列产品32款,木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雏形初现。

  围绕木槿产业发展,资阳区始终坚持联农带农优势,每年筹集500万元资金,给新种植木槿的农户每亩补贴2500元,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收益主体,引导农民深度参与花叶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及观光旅游等环节,既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终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木槿产业成为推动全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区有木槿花相关加工企业(含合作社)123家,年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一朵花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盛开在房前屋后、荒山瘠地上的木槿花,正是资阳区以改革之笔描绘出的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深耕文旅融合:一条古巷擦亮文旅名片

  资水汤汤向洞庭,大码头上迎君临。游入江南最美巷,明清穿越三国风。

  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明清古巷,由魏公庙巷、玉陵坡巷、灯笼馆巷构成,经修缮后保留原有风貌,成为资阳文旅新地标。

  为挖掘古巷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资阳区政协深入调查研究,组织调研组对古巷资源基础、产业融合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瓶颈等方面开展调研,形成专题报告,提出“完善明清古巷片区配套设施建设以提升资阳文旅形象”“深化推进益阳商业样板街和明清古巷经济圈建设”“引入多元文化机构盘活明清古巷闲置空间提升文旅融合品质”等系列建议,推动市区两级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启动了对明清古巷的修复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益阳明清古巷内人头攒动,这里是资阳区文旅新地标。

  2024年,“益阳古城·资阳不夜城”大码头记忆项目全面启航。2025年,计划累计招商引进300家文旅融合新业态商户,投资2亿元打造东连益阳商业样板街、西接明清古巷的文旅示范街区。

  旧貌换新颜,如何充分挖掘益阳明清古巷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阳区政协作为全区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单位,牵头培养了“资阳推荐官”,评选了“非遗技艺传承人”“资阳小吃”,推出了南洞庭乡村旅游经济圈等六大文旅板块、明清三国古城等八大旅游目的地,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文旅融合创新路径,助力擦亮资阳文旅新名片。

  今年,明清古巷成为益阳市唯一获批的“湖南省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元旦、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游客量持续攀升,“夜游古巷、寻味资阳”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

  聚焦民生实事:一渠清水守护民生福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急,我有所动。”资阳区政协积极响应省政协号召,以“巡查、建言、协商、宣传”四大履职活动为抓手,持续做好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紧盯黑臭水体整治中的突出问题,持续履职作为,确保专项民主监督取得实效,白马山渠的“蝶变”便是生动例证。

  白马山渠位于资阳区城区排水末端,全长约1600米,两岸为长春经开区工业园厂房和居民密集区。因城市发展中缺乏雨污分流管网,生活污水溢流导致水体恶化,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难题,资阳区政协联合益阳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先后5次赴白马山渠全线实地踏勘,深入分析黑臭水体成因,找准“未控源截污”的关键症结。摸清问题根源后,区政协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发动政协委员,组织长春经开区政协委员工作室、生态环境政协委员工作室的30余名政协委员,通过“日常监督+集中监督+调研监督”等形式,对白马山渠黑臭水体整治开展常态化民主监督。

  资阳区政协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开展调研。

  随后,两级政协委员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20余条微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向职能部门反映并督促整改,持续跟踪问效。同时,会同辖区管委会和街道社区,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技术指导及入户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群众环保意识,引导群众参与监督与治理。

  精准建言献策,以协商促改进、以监督助落实,才有了靶向准、分量足的工作成果。如今,山渠路截污管道工程及3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改造管网1600余米、接通支管8处、新建污水检查井近40个,白马山渠重新恢复清澈,“一渠清水”回归居民生活。

  张金龙表示,区政协将持续深化“1453”履职实践,立足区域实际、服务改革大局,从产业振兴到文旅融合,从生态治理到民生保障,始终尽政协之责、展协商之长、倾委员之力,校准履职“五线谱”,奏响高质量发展“八强音”,为资阳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  通讯员 李双 皮涛

  图 | 资阳区政协提供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